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

ID:12060499

大小: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_第1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_第2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_第3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_第4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升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大纲    点击次数:9798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03-05-0715:30:00.0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大学语文课是网络教育专升本的共同基础课,在检验应试者综合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应试者的语文水平,以适应深入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进学习所选古今论说文、记叙文和诗词曲赋,领会、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识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对古今一般难度的文章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较准确的把握其要旨、内容及艺术特

2、点;掌握论说文、记叙文及说明文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文章。II、考试内容及考核目标本课程的考试内容,分语文知识、课文阅读分析和写作知识三部分。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三个方面。(一)作家作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作家作品介绍为依据。1、识记课文作者(或篇章)所处的时代。2、识记所学课文中主要作家(或篇章)的风格特点、地位及其影响。(二)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论说文、记叙文和诗词曲赋为依据。1、解释教材文言文中常见

3、实词,主要解释其中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2、解释教材文言文中“之”、“其”、“以”、“于”、“而”、“则”、“乃”等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3、理解教材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以及被动、倒序句式。(三)文体知识1、议论文议论文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一篇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支持论点的论据要坚实。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使用论据要注意确凿、典型以论据与观点的统一。论证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立论

4、与驳论。论证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和比较法(分对比法和类比法)。驳论可以反驳论点,反驳论据,亦可以反驳论证。2、记叙文记叙文是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之类的文章。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3、说明文识记说明文解释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点,主要用于对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物体形状、发生、发展、功用进行介绍和解释,具有知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说明文要有定义法、诠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数据法、举例法

5、、引用法。识记学术论文是作者科学研究成果的书面反映,一般包括标题、署名、序论、结论、附录等部分。4、诗词曲赋诗歌有以下特点:情感丰富,概括力强,语言凝炼形象并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古代诗分古体诗和今(近)体诗。词是兴于唐五代而盛于宋的一种诗歌形式。有词牌,分上下阕,一般为长短句;散曲分小令和套数。赋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二、课文阅读分析《论语》十则概话各条语录的大意。从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归纳这十则语录的内涵。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

6、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赵威后问齐使》识记本文所体现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识记本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的特点,对文章“寓变化于整齐”的表达方式作简要说明。找出文中的铺陈排比句。《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并概括本文体现的孟子关于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结构特色,据此分析本文的内容层次通过对课文层次内容的分析,说明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散文善用比喻的特点;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谏太宗十思疏》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

7、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朋党论》为什么说这篇奏章可“破千古人君之疑”(茅坤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中体现对比关系的词语。《少年中国说》指出本文论述的中心线索。分析本文中老年中国与少年中国的象征意义。领会本文所反映的经作者改造定型的“新文体”的特点。体会本文的强力的鼓动作用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合本文写作时代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我们”、“中国人”在前后文中发生的意义变化。度分析本文的驳论结构。指出文中所用比喻及其表达作用。《论学问》识记文中关于学问的用途的基本观点。理解文中对学科各有所用的论述。找出文中的排比句与比喻句。《郑伯克段于鄢》了解本文记的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斗的历史事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略写战争经过而详写战前战后各种人物活动的剪裁特色,并以课文重点段落为例,具体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