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ID:12137706

大小:1.81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5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1页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2页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3页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4页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5页
资源描述:

《牟映雪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成渝经济区进城民工子女教育生态学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限4000字以内。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本课题所论的“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14个市;重庆则包含主城9区、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南川、万盛、武隆等地。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5%,人口、城市、资源密度在西部是绝无仅有的,其发展将

2、改变整个西部以至更大范围的经济格局。“成渝经济区进城民工子女”主要指追随民工父母,从农村进入成渝经济区的23个县市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3~15岁);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重庆和成都,故以就读于重庆和成都市各类幼儿园、小学与初级中学的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学“教育”观,通过建构民工子女教育生态模型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民工子女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伴随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工潮”,农村适龄儿童随民工父母迁徙到城镇生活和接受教育。这与《义务教育法》“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规定相冲突,由此诱发了适龄儿童的发展危机和教育问题。国内

3、最早涉及民工子女教育和发展问题的是,1995年1月21日记者李建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流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引起了研究者对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之后,学者们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探讨。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此成为研究热点。关于民工子女发展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进城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以调研报告为主,指出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与入学难之间的矛盾。21第二,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理论及政策研究。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

4、学和法学角度,揭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是教育不公平,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史柏年、朱晓斌等认为,民工子女入学的最大障碍是户籍制度;提出应强化政府职能与改革社会体制;指出解决此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价值。第三,对民工子女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进行研究,主张通过民工子女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协作来提高教育质量。发达国家少有“农民工”现象,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儿童教育权利与家庭环境、移民与教育改革方面;基于遗传理论、文化论、结构说和综合说,将迁移人口的教育分为同化主义、一体化教育和多元化教育,这对我国进城民工子女教育及发展问题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公平——弱势地

5、位和平等的义务教育权研究。研究视角——公平性、参与者角色和政策。研究重心——侧重教育权利和和机会均等,对教育过程与结果公平研究较少;对制度不公平分析多,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研究少,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现实关注少。研究领域——教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单一领域,缺乏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很少涉及民工幼儿教育。研究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研究较少。成渝地区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西部开发的重点城市。2007年约有38.7万进城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年龄为4~14岁。到2008年12月,重庆市接收进城民工子女8.

6、6万人,占主城九区及北部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6.3%,占重庆市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15%。在大力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中,城市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区域办学和民工子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基于现有研究不足、成渝地区民工子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认为教育不公平源于其内在规定性——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尤其是缺乏对民工子女教育权利的公平救济。城市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是民工子女个体为了改变结构、改变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生态系统。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以进城民工子女生活及教育的环境为本位,借鉴“整体平衡系统”观来考察民工子女、教育及环

7、境失衡及其成因;以教育资源配置为主线,探讨政府、社会、市场及学校内部组织与结构、管理、文化等六大生态因子,对民工子女个体及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3)研究意义及选题价值理论价值:第一,运用“富集与降衰律”、“生克原理”和“生命有机性”21原则,探究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教育资源失衡及成因,为建立多元化基础教育模式提供新视角。第二,运用生态系统、平衡与协同进化原理与机制,构建和谐的民工子女教育生态模型。第三,突出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中的主体地位,强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