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ID:12859602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9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七单元31课《回声》作者及工作单位 授课人:付皎工作单位: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课《回声》。本文是一篇简短有趣的科学童话,文中青蛙妈妈用了形象的实验和语言让小青蛙从简单的科学实验中明白了抽象的科学知识,是一篇难得的适合儿童阅读的科学小品文。学情分析1.学生对平常接触的抽象的科学知识了解但不能全部理解,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详细讲解。2.二年级的学生非常聪明好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会激发学生的学

2、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3.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空间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需要我们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在讲读时使其联系生活实际,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生字,能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教师提示复述课文。3.理解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并且能够发挥想象,将自己理解的回声描述出来4、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回声”是怎么来的,在哪里可以听到回声。2、懂得“回声”出现的原因,体会“声波”与“水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

3、: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小笨熊》:有一只小笨熊爬到一座高山上,来到山顶,他高兴极了,对着对面的大山大叫一声:“啊~~~”,不一会儿,山下也传来一个声音:“我是小笨熊!”这时,他“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不好了,我掉到山崖底下去了!”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这是回声)师:那么,你回声看得到,摸得着吗?生:看不见,也摸不着。师: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回声是什么样子,去感受一下回声,好吗?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

4、容1、教师朗读,学生听,认真思考以下两个题目A、小青蛙在哪里听到了和他一样的声音?B、青蛙妈妈把他带到哪?给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2、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3、回答问题,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1、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石桥。2、联系课文把图画勾勒出来(石桥、桥洞、倒影)3、小河上有一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中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圆圆的大月亮。4、句子练习(比喻句)四、继续学文,解决文中的科学难题。1、用图示法展现波纹的形成与回声的形成,用一句话

5、把形成的过程概括出来。2、齐读波纹和回声形成的原理,加深理解。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懂得了回声出现的原因,希望同学们平时在发现了生活中的奇怪的事情时,能像小青蛙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去探索奥秘!四、学习课文第4、第5自然段。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1、 2、 3、 朗读课文,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分析,比喻句练习,各种语气加以强调。  用图示法讲解水波与声波形成的原理。 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能很快找到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各种句式的训练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需用多种手段加以练习。图示法能方便有效地

6、把回声形成的原理浅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能在生活中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找到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水波河岸荡回来波纹碰到形成声波石壁返回来回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举手的学生有多少以及回答问题的速度。2、在课堂上是否贯穿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素质要全面发展的要求。3、教材掌握程度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教学反思1.      在本课学

7、习之前,对课文反复钻研,认真设计课堂上应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适当的引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解决课文中的科学问题。2.      学生在图示法的教学方法指导下,能很快掌握波纹与回声形成的原理是相似的,把空洞的、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3.      我找出了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在小黑板上出示了,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再通过口语训练让他们仿写句子,从而达到既掌握课文内容,又能融会贯通的要求。4.听课的老师对我采用图示法来表现文章重点表示赞赏,同时也提出在课堂上的朗读要在平时上课时着重

8、训练,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会用更加精确的教学语言来串联起整堂课,避免一些口头上的语言,让学生上每一堂课都在老师的精心准备之下,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