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ID:13882581

大小:6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_第1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_第2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_第3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_第4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taoti.tl100.com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重庆万州二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戕害(qiāng)按捺不住(nài)亘古不变(gèn)B.愧怍(zhà)商榷(qùe)皓首穷经(hào)飞流急湍(tuān)C.

2、桑梓(zǐ)摭拾(zhé)长歌当哭(dàng)熠熠生辉(yì)D.殷红(yān)孝悌(tì)悄无声息(qiǎo)铩羽而归(sh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蛰居涮羊肉克尽职守原形毕露B.发轫林荫道一如继往草菅人命C.胡诌挖墙脚浑浑噩噩怨天尤人D.磕拌亲和力一筹莫展真知灼见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熟习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B.我们也曾拜倒过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

3、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D.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C.他们要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

4、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D.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肖邦故园不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B.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C.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

5、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D.通过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taoti.tl100.com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

6、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

8、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