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

ID:14735000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上传者:U-2910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_第1页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_第2页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_第3页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_第4页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授课时间:2012.11.1班级:高三(6)班授课人:颜娟娟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表达技巧型试题的答题方法。2、掌握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掌握表达技巧型试题的答题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由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实”与“虚”。(投影图片)画面上一径山泉从上至下汩汩流淌,几尾小蝌蚪在欢快地游动,可是齐老却给它取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为什么?因为从眼前的蝌蚪他想象到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成长蜕变,游出这十里山泉,留下蛙声一片,蝌蚪为实,蛙声为虚,虚实结合,巧妙地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和内涵。二、历年高考题回顾(投影)2004全国卷《陇西行》陈陶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005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0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0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2010广东卷《望江东》黄庭坚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鉴赏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2011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历年高考考题的回顾可看出两点:一是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二是考察表现手法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考察,往往在一句诗中不只运用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提问中往往不直接点出手法让你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具备辨别分析的能力。三、回顾诗歌表达技巧(课件与学案同时展示给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等。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联想、想象等篇章结构、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过渡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5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先扬后抑、以景结情等注: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按以上四个方面来划分,这四个方面划分并不严格,例如修辞方法中的衬托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此外,必须说明的是所有的描写方法亦可理解为表现手法,只要问题涉及到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就主要从表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考虑。四、回顾答题技巧P54五、重点学习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一)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即一个是眼中所见,一个是脑中所想。(二)辨虚实(投影)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回忆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设想的未来之境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想象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想象小结: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想象和回忆。3、设想的未来之境。如何判断一首诗是否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技巧: 1,解读诗题。诗题往往是一首诗的总纲,指明这首诗的方向。对诗题有所了解,往往就能掌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显而易见与虚拟的梦境有关。《赤壁怀古》中的“怀古”有“追念古代”之义,所以与回忆有关。从诗题中就可以判断这些诗可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2,寻找纽带。实与虚的纽带常常就在诗中,比如2中的“遥想”,3中的“此去经年”,4中的“忽如”。有这样的纽带存在,通常即连结了实与虚,也就是说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那么,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连结实与虚的纽带是?“遥怜”。通过想像远在鄜州的儿女、妻子来表达思乡之情。(三)明作用:回顾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分析作用及效果。5 对于同学们来说,判断出虚与实只要从诗歌原句中去找答案,相对容易,所以答题中的难点在第三步。虚实相生有什么作用?作用有三种:1、虚实相生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写景类)比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的,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抒情类)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虚景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议论类)比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小结:一般情况下,回答作用有这样的规律:描写类——丰富、开拓抒情类——渲染、烘托议论类——对比、突出六、例诗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年全国高考题)陇西行唐朝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注: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问: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第一步:答出虚实相生第二步:实写无定河边骨。虚写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形成强列的对比效果,包含着深沉的感慨。第三步:“可怜”二字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七、小结技巧型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答题步骤1、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2、概括分析实景、虚景3、效果:a.丰富意象、开拓意境b.相辅相成,烘托渲染C.相反相成,对比突出八、牛刀小试,课堂练习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虚与实,相辅相成,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师:再分析下面这首诗《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问:试分析这首诗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答案: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虚与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九、总结语虚实相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常见的表达技巧,在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写景的时候,它可以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在抒情的时候,它可以有效的渲染烘托,深入地刻画诗人的情感,在议论的时候,它可以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有力的昭示诗歌的主旨。也就是说,无论在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各个类别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虚实相生这一手法的踪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多想,在诗歌鉴赏中明确诗歌的基调,分清实景与虚景的描写,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这对我们全面解读诗歌起到重要的作用。十、布置作业,课后巩固连接高考(2006年全国高考题天津卷)阅读下列古诗,并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5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安西:唐都护府,被吐蕃占领。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本诗三四句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第三句实写驼队行进的场面,第四句以虚为主,设想运送白绢到安西,虚中有实,表达出诗人对边事的忧愤。[板书设计]答题步骤:答题技巧:1.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1.解读诗题实:眼中所见2.寻找纽带2.概括分析实景、虚景虚:脑中所想3.效果:a.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描写类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抒情类C.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议论类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