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

ID:14817931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30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_第1页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_第2页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_第3页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_第4页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漫读《寻隐者不遇》《山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何须惆怅不相逢  贾岛是以“推敲”著名的苦吟诗人。可是,《寻隐者不遇》一诗,乍一看,明白如话,全无半点推敲的痕迹。其实,推敲不一定在词句上,整个构思也可以推敲。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一共写了几个人?隐者、寻者、童子。那么,谁又是主角呢?从题目上来看,好像是隐者。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诗中的这位隐者,像谜一样,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自始至终都飘浮在诗的意境深处。 

2、 让我们一起来慢慢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从字里行间来寻找隐者的踪迹。第一句中的“松”,比喻隐者的风骨;第二句中的“药”,暗指隐者采药为生,兼济世人;最后两句中的“山”和“云”,则告诉我们隐者身居高山,与白云为伴。读到这里,这位隐者的形象是不是从字里行间悄然闪现?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者,白发长髯、布袍棉袜,给人一种清雅闲适、超凡脱俗之感。这样的隐士高人,怎么可能会轻易见着呢?于是,就有了寻者和童子之间的三问三答。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3、“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说这首诗构思精巧,就在于这是一首问答诗,却只有童子的三答,而没有寻者的三问。唯其如此,才给读者留下更大的可以想象的空间。  “推敲”这个典故的来由,事情的真假虽不可知,但是像《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就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遇”与“不遇”,一切随缘,何须惆怅不相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日胜春潮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境,与唐代另一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诗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气,便有了奋斗精神。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他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是刘禹锡的乐观情怀。  杜牧的这首《山行》和刘禹锡的《秋词》有着相同的诗境。你看,远处的秋山有一条蜿蜒的石径盘屈而伸。山顶上,白云掩映,变幻万千,几家竹篱茅舍隐约可见。近处,红枫似火,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子,留连不舍地欣赏着。  本来,枫叶的颜色比红花显

5、得更浓烈,这是谁都能感受到的。但它没有在春天和群花争艳,却在秋天呈现芳姿,这也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可是,过去没有诗人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组成诗句。有的只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有的只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有的只是“枫醉未到清醒时,情落人间恨无缘”的无奈。然而,杜牧却赋予了枫叶以花一般的不同气质,并且让它和春花进行比较,组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妙意象,使人读后产生许多深沉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这种联想和想象,超出原作者的本来创作意图。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

6、诗中,我们不仅看到枫叶在色彩上比春花还要红艳,还能感受到枫叶比春花更耐得住秋霜的磨炼。  和诗人杜牧一样,我也喜欢秋天。喜欢秋天里夹杂着甜甜果香的凉风,喜欢秋天里金灿灿的丰收的麦地,喜欢秋天的田地里人们忙碌的身影……秋天,不仅代表着成熟,还是“万山红遍”的喜悦和诗情。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郭老师以散文的形式,还原诗歌的意境,再现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传达当下“我”的阅读百感。这种内心的拜谒、亲近、契合、对话、乃至辨析,又以童真般的调皮、可爱、灵动的句子延伸开来

7、。即使遇到妙不可言的“千古绝唱”,郭老师也能与你拾级而上,渐入佳境,心会其意。有时,郭老师又故意宕开一笔,留下“空白”,让你自己去领会作者细腻婉约的心思,抵达悠远旷达的境地。郭老师其人、其文、其课,本身就是一首清丽静美的诗,浸沉阅读中,其喜洋洋者!  ――《江苏教育》编辑蒋保华  漫读古诗  语文教学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品味和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学习课文写法。“咬文嚼字”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紧扣中心词,运用看

8、图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想象练说、感情朗读等多种途径,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下面,以《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看剧照视屏,走近梅兰芳  1.(出示梅兰芳剧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生活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小朋友们,这也是梅兰芳。他是一位先生,而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真是让人佩服呀!想听一听梅兰芳的演唱吗?(放一段《贵妃醉酒》视屏)  2.同学们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他怎么会演得这么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