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

ID:15118533

大小:39.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8-01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_第1页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_第2页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_第3页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_第4页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关于商鞅变法激励措施的研究关于商鞅变法中激励措施的理论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其中商鞅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前人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关键词:战国商鞅变法激励措施、战国时期(前475— 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关于商鞅变法激励措施的研究关于商鞅变法中激励措施的理论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其中商鞅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前人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关键词:战国商鞅变法激励措施、战国时期(前475— 前221年)是我国社会历史的一大变革时期。继春秋之后,它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变诸侯割据称雄为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不得不提的就是最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商鞅(前390一前338)因其后来的封地而得名,又名卫鞅、公孙鞅,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李悝的法制思想,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以法治为依托,通过运用各种激励杠杆,强化农战的改革。一、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争相称霸,要完成统一除了正确的政治决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还必须有足以战胜其他六国的经济力量作保证。这就要求统治者打破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切因素,从政治上,从经济上进行改革。经济上,进入战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必然会带来剩余产品的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快速发展,青铜器、冶铁、丝织业等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商业繁荣,金属货币大量涌现,出现了几万户的“大城市” 。这一切都要求各国打破原有制度的束缚,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政治上,春秋以来大国争霸的局面还未结束,统一未实现,客观上要求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其政治目标服务。为此各国统治者在进行政治军事改革的同时对财政经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并且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初期的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均比六国晚了很久,以致“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但此时的秦国已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加强了对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二、商鞅变法直接鼓励农耕的激励措施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到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土地模式,已然失去了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商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一系列直接以废除土地国有,承认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为目的的激励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将土地收归国有,按户计口分给受田农民和赏给军功地主。“制土分民”的“授田制”:把土地分给受田农民,监督农民从事生产。土地买卖自由:“信兼并之法,遂进取之业。”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土地,发挥地力;也有利于推动竞争,促使富者多置产业,致力于扩大生产的规模,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国家财政收入亦随之增加。鼓励垦荒:“任民所耕,不计多少,而随其所占之田制赋” 入粟赐爵。商鞅的这些变革,不仅实现了战国时期秦国新旧土地制度的转化,也是对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深入发展,进一步解决了如何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问题,改变了井田制无法“尽地力”的现实。同时,确认土地私有制使国家经济、政治建立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并发挥了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相比“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等改革,商鞅既改变了旧的经济基础,又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三、商鞅变法通过税赋和价格间接强化农耕的激励措施春秋以前的统治者中,大多只关注税赋对保证国家机器运作的作用,对税赋调节事务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杠杆作用是认识不足的。然而从春秋战闻开始,特别是战国的政治家,不仅明确认识到税赋和价格杠杆对影响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且在政策措施上把它自觉地运用到对农业发展的激励中来,其中商鞅在这方面做法尤为突出,并富有成效。轻税免役:努力从事耕田纺织“本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赋敛;对农户按每亩实际产量收实物税。鼓励垦荒:“任民所耕,不计多少,而随其所占之田制赋”军赋从人不从地重关市之赋。“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 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这主要是为了打击旧贵族,使其不能藏匿、荫庇依附人口,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丁以说,商鞅从思想上、制度上与政策上进一步强化了战国李悝的尽地利思想。以财税手段奖勤罚懒,是商鞅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激励政策之一。四、商鞅变法辅以法治保障农业的激励措施商鞅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变法中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法能“定纷止争”“兴功惧暴”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些思想体现到变法措施中主要为打破世卿世禄制,进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严惩妨碍农业发展的因素,抑工商等。军功爵,废除旧贵族世袭官爵土地的特权,重新按军功授予爵禄分等级。“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鼓励各自谋生。“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重刑而连其罪”,严厉镇压扰乱农村秩序的人,使安心务农。“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禁声色”,“弃灰于道者刑”控山泽之利。使靠山泽谋生的人无利或少利可图。“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限制从事工商业者的人数。“令民为什伍”“令民不得擅徙” 。这些措施均为保障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五、商鞅变法中改革者的性格分析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得到秦孝公的赞许。资治通鉴中说:“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梁启超也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等同列。然而后人的评价中也不乏对商鞅的负面论述。《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却是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商鞅最终也车裂而死,无论后世褒贬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商鞅变法确实将秦国引入封建社会,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资料:1.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2.吴慧:《中国古代六大改革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3《商君书·弱民》4《史记·商君列传》5孙翊刚:《简明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二、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6条)1、生产力: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2、生产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都起了重要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3、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统治。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4、军事上: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5、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6、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四、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目的:富国强兵五、评价积极意义:它废除了奴隶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③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六、改革的性质(实质):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七、成功原因分析:1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4、措施得当,赏罚分明,取信于民。八、特点: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核心内容为“农战”和“ 法治”。【问题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行有什么重大意义?加速了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春秋到战国,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源: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变化:春秋时期各国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3、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不同是什么?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地主性质的改革。4、春秋战国的主要改革史实有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容及意义见课本P20战国时期楚国吴起变法5、齐、鲁、魏、楚等国是如何处理土地问题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趋势?土地问题:(1)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2)鲁国实行“初税亩”,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3)魏国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4)楚国吴起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趋势:奴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习题回顾】1、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一一《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能够推行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和“王制遂灭”各指什么?答案提示(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从图一和图二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问题是什么?(2)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答案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逐步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7分)(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3分) 答案提示(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2分)(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3分)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分)(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3分)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答案:(1)举措: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2分)商鞅变法: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2分)共同目标:限制贵族的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3分)(2)不同措施: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2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2分)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5、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的措施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5分)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3分)(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第7课我看商鞅变法第七课我看商鞅变法班级: 姓名:【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2、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3、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活动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2、教师根据史实设计关于商鞅变法措施等方面的文字并制成幻灯片。文字叙述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作适当拓展和充实。【活动步骤】1、教师首先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引入正题。2、由师、生分别扮演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进行辩论,由此导出商鞅变法的必要性。3、教师展示有关商鞅变法措施的文字内容,由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对商鞅变法的看法,由此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4、师生共同探讨商鞅变法的成败,总结对改革活动的初步认识。【背景资料】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背景:春秋以前,实行井田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对受封土地(即“井田”,又称公田)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买卖。有些奴隶主贵族除了受封的公田外,还驱使奴隶开垦荒地,称为“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上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到了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因而私田开垦越来越多。春秋后期,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就在实质上默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此后,一些贵族把公田也化为私田,并逐渐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自己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主贵族逐渐转变成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成农民。这种新的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强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2、司马迁和苏轼对商鞅的评价(1)司马迁:“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2)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自我检测】1.”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而言在:()A.东边B.南边C.西边D.北边2.商鞅本是哪一个诸侯国的人:()A.卫B.中山C.鲁D.魏3.启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人是:()A.魏惠王B.秦穆公C.秦孝公D.惠文王4.商鞅变法时,为取信于民,采用的方法是:A.南门立柱、徒木赏金B.规定十家连坐C.惩办太子的老师D.提出富国强民方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