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

ID:15192700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_第1页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_第2页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_第3页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_第4页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1999~2007年收住我院的35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例中,有5例术前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14.29%),并行上颌窦探查术(Caldwell-Luc式),2例术前误诊为真菌性鼻窦炎,30例行鼻内镜手术(Fess)。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32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对单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丝,CT检查提示上颌窦仅有内侧壁骨质破坏者,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真菌性鼻窦炎、

2、内翻性乳头状瘤外,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术前进行必要的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关键词】诊断;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病理出血坏死性息肉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易与恶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瘤、真菌性鼻窦炎等相混淆。故临床上发生误诊的情况并不少见,给本病诊断及选择手术方式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1999~2007年共收治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1.1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41.2岁。病程

3、1周~5年,平均1年。全部病例均为单侧发病。21例以单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丝就诊;7例以单侧鼻出血就诊,量约80~200ml,为鲜红色,其中1例因外伤后鼻出血就诊发现;3例鼻塞、流黄涕伴头痛来诊;3例以面颊部隆起、胀痛就诊;1例以鼻塞伴视力下降、嗅觉丧失、复视就诊。鼻内镜检查:鼻腔无异常发现7例;中鼻道有暗红色坏死物或息肉样物23例,触之易出血;中鼻道血性分泌物5例;鼻腔外侧壁内移12例。本组病例全部鼻窦CT检查,结果示: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其中24例上颌窦密度不均匀增高,9例窦腔较对侧扩大,窦腔多呈膨胀性改变,19

4、例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8例筛窦房隔破坏,骨质呈压迫性吸收改变,上颌窦、鼻腔及筛窦内有相互连续软组织阴影。5例CT检查为上颌窦多个窦壁骨质破坏,疑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后经病理证实排除。1.2治疗方法局麻11例,全麻24例。5例行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法),即在病变侧唇龈沟上5mm做手术切口,凿开上颌窦前壁形成骨窗约1cm×51cm大小进入上颌窦,在直视或内镜下探查窦腔病变情况,用筛窦刮匙或切吸器清除病变组织,保留窦内可逆转的黏膜,碘仿纱条填塞术腔,其中造下鼻道对孔2例,扩大上颌窦自然口3例。22例鼻内

5、镜下按Messerkinger术式开放上颌窦口并开放/切除筛窦,用不同角度切吸器、筛窦钳、吸引器,并结合生理盐水冲洗或窦内纱条挤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8例鼻内镜下经上颌窦、筛窦开放并结合下鼻道开窗,双窗进路用上述器械、方法清除病变组织,均保留黏膜组织。1.3结果术中见上颌窦腔内为暗红色息肉样新生物或坏死息肉样物32例,仅见血块及脓液而无实质性肿物者3例,窦腔一般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窦腔内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水肿,部分呈息肉样变、团块状,可侵及鼻腔、筛窦。骨质吸收破坏多发生于上颌窦内侧壁,可伴有筛窦房隔破坏。术后肿物病理

6、检查证实均为出血坏死性息肉。全部病例术后病情稳定。30例经定期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2讨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与一般的血管瘤及鼻息肉不同,主要发生于鼻腔、鼻窦,尤以上颌窦多见,也可累及筛窦、蝶窦。组织学上缺乏典型的血管瘤样结构,而表现为腺体扩张、间质水肿、出血及组织坏死、吸收。本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既往认为是上颌窦血管瘤的表现,亦有认为是外伤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原因致黏膜内出血所致。但目前大多认为与长期上颌窦慢性炎症、息肉形成有密切关系[1],息肉的不断生长和膨胀加重对周围组织压迫、侵蚀,导致周围骨质破坏。5本病

7、常以单侧发病,以上颌窦最多。主要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丝或鼻出血[2]。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上颌窦骨壁吸收或膨胀性破坏,颇似恶性肿瘤,故临床上须与鼻窦恶性肿瘤、鼻腔、鼻窦真菌病变、内翻性乳头状瘤等鉴别。CT对本病的鉴别意义较大。大多数膨胀性骨质破坏出现于上颌窦良性病变,大多数侵蚀性骨质破坏出现于上颌窦恶性病变中[3]。本组32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但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恶性肿瘤侵蚀性骨破坏或形态不规则不同。一般认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病程较短、发展快,骨质吸收破坏比较广泛,可有数个骨壁破坏[4]。但因本病组织学表现为病

8、变窦腔内息肉、血肿、坏死、感染共存,在CT片上其病灶密度可表现为高低不均。很难与恶性肿瘤鉴别。本组中就有5例因临床症状、体征、CT影像类似恶性肿瘤而诊断为上颌窦癌收住院,后经上颌窦穿刺活检,才排除恶性肿瘤。鼻腔鼻窦真菌病因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大部分与本病相似,故亦较难鉴别,但在CT影像上可显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有类似于金属的真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