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

ID:16167610

大小:2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8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1页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2页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3页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4页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  《·种豆南山下》反映了诗人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

2、,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

3、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

4、,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

5、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6、?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

7、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

8、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