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

ID:40677655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6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1页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2页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3页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8下教案补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过程与方法:1、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2、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3、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

2、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

3、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

4、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

5、,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三、解题1、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

6、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明确:田园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

7、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五、重点解读: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诗文品析(1)、疏通诗意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④道狭:道窄。⑤沾:沾湿。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2)、问题思考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

8、者的深刻思想变化。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3、小结: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