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基本介绍)

四念处(基本介绍)

ID:17898267

大小:3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09

四念处(基本介绍)_第1页
四念处(基本介绍)_第2页
四念处(基本介绍)_第3页
四念处(基本介绍)_第4页
四念处(基本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念处(基本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念处基本介绍(转载)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一、“四念处观”在早期佛教中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法,但易执彼端,其不净乎?其苦乎?无常乎?无我乎?岂可求之,当如实观之,不可妄定),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

2、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借此文略作介绍。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取,有效地解除苦恼和不安。---不可执著“如实”,再生假象,去除“自以为是”是关键,虚心而待物!-17-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

3、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份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於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於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後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

4、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身念处熟习以後,可以加上受念处,-17-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著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

5、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份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著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後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於自我接纳、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若有能力修习心念处和法念处,就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心灵的品质了!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当情

6、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例如:我很生气,心里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於是让这清醒的心作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著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後转化它,内心就会愈来愈善良、纯净。-17-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像、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

7、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份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至於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

8、灭。-17-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