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ID:18489458

大小:621.50 KB

页数:78页

时间:2018-09-18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12.《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63.《水污染控制工程(2)》课程教学大纲10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25.《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大纲316.《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377.《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18.《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439.《环境保护法规》课程教学大纲471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大纲4911.《水污染控制工程(1)》课程教学大纲5312.《水污染控制工程(2)》课程设计教学大纲5813.《大气污染控

2、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6314.《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661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7016.《毕业实习》教学大纲741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Microorganism课程编号:062401z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52总学分:3.0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12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先修课程:开课系部、教研室:环境与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教研室二、

3、本课程的地位及其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三、本课程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四、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4、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80%,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占20%。五、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学时分配表序号章节内容学时数授课方式1第一章绪论2讲授2第二章病毒2讲授+自学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4讲授+自学4第四章真核微生物2讲授+自学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理6讲授+自学6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6讲授+自学7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讲授+自学8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2讲授+自学9第九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讲授+自学3010第十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5、理4讲授+自学11第十一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讲授+自学12第十二章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2讲授+自学13第十三章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讲授+自学合计40备注说明:六、各章节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了解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二名法);熟悉病毒和类病毒,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掌握微生物的特点。重

6、点及难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二名法)第二章病毒(2学时)掌握病毒的特点、形态和结构、繁殖以及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的溶原性,学会运用病毒的培养。重点及难点:病毒的特点、形态和结构、繁殖第三章原核微生物(4学时)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与大小,掌握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功能;细胞质膜的组成、结构、功能;细胞质与内含物;拟核的组成、功能、质粒;荚膜的组成、功能;菌胶团;衣鞘;芽孢;鞭毛);运用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掌握细菌在明胶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细菌在半固体

7、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了解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细菌悬液的稳定性;细菌悬液的浑浊度;细菌的多相胶体性质;细菌的比表面积;细菌的密度和重量),掌握细菌表面电荷和等电点;运用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熟悉古菌的特点及分类;掌握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菌落形态、放线菌的繁殖;了解蓝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重点及难点: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表面电荷和等电点第四章真核微生物(2学时)30掌握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及胞囊;运用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分类判断污水生物处理状况;掌握藻类

8、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掌握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培养特征;掌握霉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熟悉伞菌的基本特征。重点及难点:运用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分类判断污水生物处理状况;第五章微生物生理(6学时)掌握微生物酶的组成结构、活性中心、分类与命名、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理解微生物的化学组成;运用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碳氮磷比,微生物的培养基;掌握培养基的类别;掌握微生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及一些概念;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