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ID:19432559

大小:23.1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02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作者:张俊清,陈峰,任守忠,符乃光,刘霞,刘明生【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现代中药;边缘学科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许多西医药无法医治的顽症可用中医药攻克。然而,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我们始终无法像西药那样阐明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这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步伐,并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中药药代动力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它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

2、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1]。目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比如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该研究项目作为重点资助专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阐明中药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同时,为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制定合理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为发现新药提供一条新的途径。1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我国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该项研究始于对中药单方—大黄体内过程的探讨,其研究领域伴随着三个阶段的发展,并逐渐掀起热潮,第一阶段

3、主要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并未应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理论,对实验数据作动力学分析;第二阶段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模型理论普遍应用;第三阶段许多新理论的出现活跃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1]。据文献报道,我国学者首先以中药有效成分为指标成分对中药进行了血药浓度曲线的研究,描绘了不同剂型中药制剂的血药浓度曲线,计算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制定合理剂型和剂量奠定了科学基础。史向国等[2]绘制了以水飞蓟宾为指标成分的西里马林等3种制剂血药浓度曲线,该3种制剂药动学参数结果比较表明,受试制

4、剂西里马林其生物利用度高于利加隆等其它两种参比制剂,该研究对三种剂型受试制剂从体内动态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同时,研究得出西里马林的其它达峰时间Tmax与达峰浓度Cmax;且为临床应用该三种中药制剂制定合理的剂量,并针对疾病缓急选择合理剂型提供科学依据。居文政等[3]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小檗碱为指标,采用HPLC法获得以上两种剂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滴丸为μg·h-1·ml-1,而胶囊仅仅为μg·h-1·ml-1;达峰时间滴丸为,而胶囊则是;达峰浓度滴丸为1

5、54.μg·ml-1,而胶囊是89.μg·ml-1。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滴丸指标成分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优于胶囊,且在生物体内吸收入血后起效快,从而从药物发挥作用体内动态过程进行了对两种剂型的优劣合理评价,这对于合理选择剂型奠定了科学基础。徐凯建等[4]对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发现:两种药物剂型虽然不同,但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基本一致,药时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及达峰浓度都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气雾剂是该治疗药物的新剂型,具有与原剂型注射剂疗效等同的

6、作用,因此,可作为一新品种与原有注射剂同时使用,增加新的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以上研究均围绕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低进行研究。大量研究发现,药物口服后,在胃酸性环境、肠道菌群及肝代谢酶作用下,可能在生物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原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因此,药物在体内真正起药效作用的不一定仅仅是组方中原有的化学成分,既可能是原化学成分也可以是该成分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因此,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又扩展了新的领域,从着重药物的吸收转向侧重于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力图在代谢

7、物中寻找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以疗效的有效成分-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国内外学者为此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如小谷功等研究了人参皂苷在胃、大肠中受胃肠环境影响的分解情况,发现人参皂苷在胃酸性环境与在大肠碱性环境中的代谢产物不同,证明了胃肠道酸碱环境对药物的溶出、分解及代谢有一定影响[5]。TsutomuI等[6]研究发现,甘草中化学成分甘草酸铵在小肠部位不易被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停留时被肠道菌群的水解酶水解成甘草次酸等脂溶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后才易被吸收,同样提示中药口服后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谢与肠道菌群所产生的酶密切相关。车庆

8、明等[7]在研究含黄芩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时,首先对该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苷在体内经肠内微生物水解成其苷元—黄芩素而发挥药效,从而找到了该复方制剂在体内赖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以上研究均证实了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在体内发挥疗效的作用形式可能与原有存在形式不同,同时说明了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情况,确定中药体内疗效发挥有效成分作用形式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该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