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ID:20955152

大小:17.8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赤壁赋》导学案_第1页
《赤壁赋》导学案_第2页
《赤壁赋》导学案_第3页
《赤壁赋》导学案_第4页
《赤壁赋》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壁赋》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2、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

3、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

4、居士”。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  2.文体知识——“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

5、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

6、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活动一】诵读课文  声韵美  1、押韵字和换韵(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不再押韵,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第一自然段间天然仙[来源:学.科.网]  第二自然段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三自然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第四自然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食;酌藉白  2、句式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  【活动二】研读文章  1、(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2)看到这样的景

7、心情如何?  2、第二自然段,人物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何而起?  3、(1)第三自然段,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为什么重点写这些?  (2)客之“悲”从何而来?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我校工会工作在市教育工会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和修改的  4、第四自然段,苏子从两个方面来劝解客人: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  (1)从文中找出关于水、月、宇宙“变与不变

8、”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水  月  结论  (2)从文中找出关于“取与不取”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不取  取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五)第五段有何作用?  【活动三】鉴赏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围绕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突出维权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保护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