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

ID:21016019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_第1页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_第2页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_第3页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_第4页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2012-11-08一、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经济增长必须回归实体经济,因此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总体而言,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是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确保其世界经济“发动机”的领先地位。而2008-2011年美国通过页岩气技术突破使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交通燃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和多种化工原料及基础产品价格都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为再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美国的“再工业化”是在金融危机后提出来的,显然具有应对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的

2、政策涵义。这并非心血来潮之举。早在危机前,美国基于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等问题,就提出过再工业化的主张。美国甚至有人提出,要改变“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格局。这次美国只是借提出“再工业化”进一步加深了对重建自身经济基础的认识。过去10年,40%的美国企业利润来自金融领域,这种虚拟经济不可持续,也是危机的根源。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维系在金融信贷上的高消费模式,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要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强调任何国家未来要在经济上领先世界,必须依赖数学和科学,特别

3、是能够将最新的科学转化为生产能力。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出斥资17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在国会获得压倒性多数通过。2010年8月11日,奥巴马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标志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正式启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冯鹏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走了一段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弯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直至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直到4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才惊醒了美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美国政府开始重振制

4、造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美国政府大力推动再工业化不仅有经济因素的需求,而且有政治因素的考虑。美国产业工人规模庞大,而且大都以行业协会或者利益联盟等形式团结起来活跃于美国的政治舞台。例如,美国劳联产联拥有1300万会员,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因此基于选举考虑,民主党和共和党必须要对其大力争取。问题在于,由于美国制造业的不断萎缩,美国产业工人的失业率大幅提升,远高于全国其他行业的平均失业水平,所以要赢得他们的支持,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率。通过再工业化促进相关制造业的振兴,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最佳的政策选择。二、美国再工业化的阻碍美国要全面实现再工业化战

5、略,除了要克服人力成本高于新兴国家及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个劣势外,还要对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行一定的重塑,可谓任重道远。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吴正龙首先,美国制造业转移海外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的结果。当前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地区间大幅流动。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所决定的。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不断延长和完善,世界多地已形成各种产品的生产及服务中心。奥巴马要美国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对全球现有产业布局的再布局,这或许不是出台一两项税收调整政策所能办

6、到的。最后,美国如今已无法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大量技艺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可见,奥巴马要“力挽狂澜”,希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岗前培训,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无疑将遇到诸多困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除了美国汽车业依然还保持一定竞争力外,大部分制造业已经失去昔日雄风,虽然“再工业化”的“春风”遍及各个产业的角落,但是产业扩张依然因为转型成本昂贵等不利因素,无法快速复苏。有的行业在这次危机后,可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整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目前并没有积极花高成本开拓新能源动力汽车,而很多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使政府在帮助

7、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一些财政状况较差的地方政府正设法吸引中国民间资本去那里投资。因此,目前来看,美国“再工业化”,并不会有大刀阔斧的变化,短期内美国仍然需要依靠传统产业优势扩大出口。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美国再工业化存在着显著的限制性因素,将会严重制约其未来的效果。最为根本的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事实上违背而非顺应了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全球化形成了全球分工,在正常的全球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势必流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这是资本逐利属性的必然要求。显然,与人口充沛的新兴国家相比,当前美国劳动力成本没有竞争优势。这才是美国制造业外流和空心化的本质原因。而且在可

8、以预见的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