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ID:21055564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9

上传者:U-3150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_第1页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_第2页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_第3页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_第4页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  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2、学生齐读,自己体会  正音:舸(gě),怅(chàng),寥廓,遏(è)  峥嵘(zhēngróng),遒(qiú),樯(qiáng),天堑(tiān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  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2、学生齐读,自己体会  正音:舸(gě),怅(chàng),寥廓,遏(è)  峥嵘(zhēngróng),遒(qiú),樯(qiáng),天堑(tiān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  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2、学生齐读,自己体会  正音:舸(gě),怅(chàng),寥廓,遏(è)  峥嵘(zhēngróng),遒(qiú),樯(qiáng),天堑(tiān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  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2、学生齐读,自己体会  正音:舸(gě),怅(chàng),寥廓,遏(è)  峥嵘(zhēngróng),遒(qiú),樯(qiáng),天堑(tiān qiàn)  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加入自己的理解范读课文,学生齐读。布置课下反复朗诵背诵。以后默写。   二、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1、讲解诗的基本常识。  古典诗词常识:《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双调,114字,上阙13句,四平韵,下阙12句,本篇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五平韵。  介绍几个词牌名:蝶恋花,如梦令,浣溪纱,  2、找关键字穿引全文:立,看,怅,问,忆,记  3、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等,  意象,意境,要把握“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以,要多了解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积淀在各个意象上的典型信息,如:梅,竹,月,楼等在我国诗歌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布置阅读读本4,课。默读全诗,划出所有表达诗人感情的意象。结合课后2,3题讲解。  诗离不开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的诗由有一个主题意象展开联想,比如读本上的《尺八》,有的诗围绕一个中心由多个意象展开联想,比如《沁园春·长沙》  上阙重在描景:看湘江秋景:竞  意象——同学少年怎样的少年?概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  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  诗人通过回忆当年的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巧妙的用一设问结尾,也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谁?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4、总结:作者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拓展作业,《沁园春·长沙》与电视剪辑艺术  通过对本诗的分析,试做剪辑师。要求:突出画面特点,融情于景。   三、小结:复习本节课,布置作业。  1、背诵,阅读读本4课预习第二课  2、知识迁移,写赏析《沁园春·长沙》   四、板书:沁园春长沙  上阙重在描景:看湘江秋景:竞  意象——群山,树林,碧江  百舸,飞鹰,翔鱼  下阙重在抒情:忆峥嵘岁月:恰  意象——同学少年  三方面写中心意象:精神风貌,活动,志趣  教感:  调动学生,真正的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师生交流中感受诗歌,在师生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初步达到这一个要求。备课认真,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在我的胸中都已经合理安排,讲课时就可以自由发挥,眼睛看着学生的反映,结合学生的每一个答案讲课,这是真正的启发他们而不是我的灌输。  安排问题时要考虑思考余地,引导学生思考。  资料卡片: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 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3、意象诗歌创作中,许多“形象”其实已挣脱了客观形体的束缚,糅进了作者主观意念或情感内容,甚至借这些主观内容实施了对客观事象的改造、变形和重铸;这类凝集着主观与客观,复合着精神与外形,交织着意念与情感的意象,无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是在进行语体革命以后的新诗中,都充任着最主要的诗思表现载体,显现着最突出的诗情表述单元。在诗歌创作中,许多“形象”其实已挣脱了客观形体的束缚,糅进了作者主观意念或情感内容,甚至借这些主观内容实施了对客观事象的改造、变形和重铸;这类凝集着主观与客观,复合着精神与外形,交织着意念与情感的意象,无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是在进行语体革命以后的新诗中,都充任着最主要的诗思表现载体,显现着最突出的诗情表述单元。  4、几条注释:  a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b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  c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d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e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