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

ID:21420836

大小:2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1

上传者:U-3204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_第1页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_第2页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_第3页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_第4页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说课稿高三数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下)、第二章第二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 1.关于教材地位及作用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本课时内容包含“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此前的教学内容由实际问题引入向量概念,研究了向量的线性运算,集中反映了向量的几何特征,而本课时之后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向量的坐标运算,更多的是向量的代数形态。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坐标表示的基础,坐标表示使平面中的向量与它的坐标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为通过“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也决定了本课内容在向量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会做出由一组基地所表示的向量②会把任意向量表示为一组基地的线性组合。掌握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得出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用基底表示平面内任一向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一下几点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会用它来表示平面内的任意向量,为向量坐标化打下基础,2、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归纳,抽象、概况,体验定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提高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概括的3、通过对定理的应用增强向量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3.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本节课的重点亦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以使向量的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许多几何问题就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这也是中学数学课中学习向量的目的之一,所以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对向量基本定理的灵活应用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又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充分理解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下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有关训练题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本节课采用由“自学—探究—点拨—建构—拓展”五个环节构成的诱导式学案导学方法。此模式的流程为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科学应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数学的直观性,实物投影的使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说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学情分析: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如共线向量、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等;另外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位移、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等,都为学习这节课作了充分准备。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运算,并且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我引导学生采用问题探究式学法。让学生借助学案,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四、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分析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发放学案,依案自学;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精讲点拨,解难释疑;归纳总结,建构网络;当堂达标,迁移拓展。1、发放学案,依案自学5 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前下发“导学学案”,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编制学案的纲要。经过学生的自学,在课堂上,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然后,通过学案上的问题1平行向量基本定理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我准备通过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归纳总结三个设计意图:(1)承上启下复习旧知。复习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定理导入。创设“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经验。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导入向量的分解,从而进入定理的推导方面来突破。2、分组探究 ,信息反馈这一环节,我先把学生分组,让其思考问题2,5 并总结出定理,进行讨论、探究、交流,先组内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然后以组为单位提出疑问。如果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我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比较、抽象、概况得出定理,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让学生体会数学定理的产生以及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我准备带领大家共同讨论。 3、精讲点拨,解难释疑5 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对于定理的探究,有些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加以记忆,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数学能力,我先提问学生如何把平面上任一向量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学生会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其起点是可以移动的,将三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可便于研究问题.类比物理上力的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把向量分解成,根据向量共线定理,存在一对实数λ1,λ2,使, 从而=λ1+λ2,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从而得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作进一步的演示。当,e1e2共线时,与它们不共线的向量a不能用e1e2表示,当线性表示,所以共线向量不能作为基底;当不共线向量,,任意 确定后,λ1,λ2是唯一确定的;我们改变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发现仍然可以用,线性表示,说明了任意向量能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改变基底,的大小和方向,保持向量不变,刚才的结论仍然成立,说明了同一个向量能用不同的基底线性表示,由此说明基底不唯一,具有可选择性。学生应该容易克服这一难点。随后,通过学案上的练习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关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在教学中我想还要再引导学生关注定理中的关键字: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定理中e1,e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3、基地给定的前提下,分解式确定,即实数对a1,a2是唯一确定的4、平面内任一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以作为一组基地。即基底部唯一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对定理的解析有利于对定理的正确把握,基地的不唯一性可让学生通过作图来体会,就是说这已基本的定理对平面内所有向量的研究都可以转化为对基底的研究,它的本质就是化多变量问题为双变量问题,它体现的数学思想就是转化的思想。那么学习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接下来,应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4、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建构网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起来的,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学生完成个人新知建构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和建构能力 5、第五个环节,当堂达标,迁移拓展本部分检测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而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我又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来布置题目,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板书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能直观生动的反映问题情境,形象的刻画事物的变化过程,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教学内容相互覆盖,不易持续保留,而板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本节课的板书分两部分设计,一部分为重要的概念、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提供信息;另一部分为例题的书写,让学生对解题步骤有明确的认识,有利于课后顺利的完成作业。五、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是教学设计说明:5 1、贯彻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试一试,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尝试中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样,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通过启发、激励,诱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2、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要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节课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团队意识。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以及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说明,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