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

ID:22053846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6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_第1页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_第2页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_第3页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_第4页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书目推荐】  《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

2、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教学步骤】(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二)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简洁导入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抒情,即事以明理。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精通作品内蕴

3、,必须下以上三种功夫。一是“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二是“疑”。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必会生疑。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

4、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的问题或知识;才能打开增知获趣之门。三是“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我们读书时,常常徜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什么美,这说明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

5、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经过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6、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

7、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

8、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这十篇散文,是“回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