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ID:22349149

大小:4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8

《赤壁之战》教案_第1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2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3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4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壁之战》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

2、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

3、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

4、,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

5、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曹操155-22054刘备161-22248孙权181-25128诸葛亮181-23428周瑜175-21034鲁肃172-21737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

6、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

7、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四、讲

8、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