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

ID:22539261

大小: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0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_第1页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_第2页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_第3页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_第4页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学堂乐歌的历史分期研宄〔摘要)“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时期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及其所唱歌曲的统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学堂乐歌所作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分析,呈现出我国人民从早期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势入侵下被动接受到中、晚期主动接受西方音乐的心路历程,这代表着我国人民在观念、审美、心态上从“被动”到“主动”的一种革命。〔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分期、学堂乐歌发展的早期阶段学堂乐歌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教会学堂时期。1840年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除宣传教义、传教布道外,在中国开设了大量教会学校,或者说,传教士对中国

2、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中国近代教育领域。这些不同于中国“府学”、“县学”、“私塾”等传统教育的新式教会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接受西方文明的知识分子。据不完全统计,近代早期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而且开设音乐课的学堂有:“马礼逊学堂”(1842?香港);“崇信义塾”(1845?宁波);“上海清心书院女校”(1861);“登州文会馆”(1872?山东文登);上海圣约翰书院(1890年有儿童唱诗班);“汇文书院”(1890?北京);“中西女塾”(1892?上海);“天津中西女学”(1909?天津)等等(孙继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

3、》[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3〜38页)。其中,“登州文会馆”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创办的教会学堂。《登州文会馆志》是一部为纪念山东登州“文会馆”成立40周年(1864〜1904)编纂出版的校志,该书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由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刊印。其中的“文会馆唱歌选抄十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学堂乐歌”,包括如下内容(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__山东登州“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载《音乐研究》2006年6月第2期,第75页):上述10首歌曲全部为五线谱记写的合唱歌曲作

4、品,且多为二部、四部合唱。歌曲形式、织体多样。按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宗教赞颂歌曲、颂歌四类。其中,除《爱国歌》由《文会馆志》总编辑之一刘玉峰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为“适合共和政体”而编写的歌曲之外,其余9首均为“文会馆”于1904年并入“广文学堂”之前编创的“乐歌”。其中《乐赴天城》为现知最早有国人编写的圣咏歌曲,《恢复志》为近代最早的一首爱国合唱歌曲,而1888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的周书训(字铭九,山东青州府安邱县逢王庄人,1888年于登州文会馆毕业后留任教习)编写的《赏花》,无疑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首“乐歌”作品。《赏

5、花》描绘冬去春来,百花盛开,赏花人在芍药、牡丹丛中徘徊,借景抒情,倾诉衷怀。四句歌词为长短句形式,富有古典诗词韵味。语言清新流畅,继承了传统文人歌咏自然、饮酒抒怀之特色。曲调应来源于圣咏歌曲。全曲共16小节(8+2+6),为四声部合唱织体。和声以正三和弦为主。结构完整,前后呼应,其中插句与再现乐句的“填充节奏”,安排恰到好处。此曲的单旋律歌谱后收入杜庭修于1932年编印出版《仁声歌集》和邓余鸿于1942年编印出版《101中文名歌集》之中,说明直至三、四十年代这首歌曲依然有着广泛影响。同时,《赏花》产生年代与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曾志?牒⑼?时期

6、大致相当。因此,以目前所见资料而言,《赏花》应为19世纪下半叶我国早期学堂“乐歌”中最早一首歌曲作品。《文会馆志》“唱歌选抄”前有一段话相当于“编者按”的话:“昔者,文会馆同学一堂,每以讴歌时尚,或行赛论会、庆贺毕业生,尤须预事演习,兴高采烈。累年所积,计数百篇。兹择词谐调和、长幼乐?者,排印于左。苟吾辈同学邂逅相遇,按谱歌之,不特当年情况宛在目前?即此文会馆志亦活动生趣矣。营陵王元德?I。”刘再生先生将这段话解读为三点:第一,这些歌曲是“文会馆”历年来积累的作品;第二,用于集会、讲演会、毕业典礼等场合集体歌唱;第三,“累年所积,计数百篇”(刘再

7、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事实证明,近代最早编创“乐歌”的群体是在中国土生土长同时又接受西方文明教育的青年学子。任何时代音乐文化发展,总是由率先体现出相异于“古歌旧曲”而具有新时代内容形式及重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在这一层面上说,“文会馆歌曲”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滥觞,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堂则是中国早期学堂乐歌之策源地(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__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载《音乐研宄》2006年第3期,第39〜49页、学堂乐歌发展的中期阶段学堂乐歌”发展的中

8、期阶段即1898年康有为奏呈光绪帝《请开学校折》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式学堂开设“歌乐”课的法令后,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