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

ID:22739279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1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1页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2页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3页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4页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1引语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我国的翻译研究在大量引介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学者也在不断反思中国的传统译论,提出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中国翻译实践历史久远,从有文字记载的《越人歌》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译论也源远流长,若从公元229年支谦写的《法句经序》算起,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而且我国的翻译理论也自成体系。中国的翻译实践终究还得由中国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毕竟最好的药引子在中国。罗新璋(2009:20)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总括了我国译论的发展脉络。仔细推究这些译

2、论,其根源应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所以中国哲学的范畴应该是构成中国翻译学的基础。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念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先秦诸子和《周易》等典籍中都多有论述,归纳起来有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三种不同的意见。现代学者又多有从哲学、文学和艺术角度对其阐释,此不赘言,本文拟从中国古代言意之辨的语言哲学观和文艺思想出发,探讨中国经籍翻译之道。2循言得言外之意中国古代学者除在其作品中明说之外,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刻意追求言外之意。这有主客观两种原因所致。主观上讲,哲学或思想常来自接受过

3、良好教育、阅历丰富之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正如《易传系辞上》所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种对社会历史和人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反思常超越人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故而言不尽意。客观而言,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的限制,抑或出于原始禁忌和忌讳的原因,古代学者无法畅其所言,著书立说讳言诗书、称谓褒贬,或用比喻、象征、暗示等委婉表达其思想,常常是意在言外。因此,要理解古人之思想意念,实非易事。东晋佛经翻译家道安有翻译三不易说:圣必因时

4、,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意思是说,由于时代和风俗的变迁,要以今人之智力,求得古哲之心声,以古之微言大义求今日读者之了解,是很困难的。但不易,并非不可能,那么译者在翻译古人言论的时候又怎能求得先哲言外之意,得见圣人之真意呢?隋代佛经翻译家彦琮在论述理解佛经经文时提出了十条例,即原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字句音韵,至少要在十个方面理解梵文文本中的各种语言和文体

5、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翻译中国典籍是个很好的启示。就中国典籍的理解而言,我们认为译者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译者要有与时俱退的观念。译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历史地考察古人的言论,即把自己置身于那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做到对古人了解之同情,诚如陈寅恪所言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初要真正参与到文本之中,在领悟文辞与旨意的基础上,对其学说具有一种相当的观念。例如,对于《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我

6、们就不能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去否认古人对天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况且此句是以北辰喻为政之德,其思想内容是根本,至于说北辰是否为天之中心则是末,不必深究。若不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如下文《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的刚柔交错,意为阴阳变化,指自然界日月星云、风雨阴晴等现象。由观察这些天文现象而获知时候季节的变化;天文与人文对举,凸现人文不是

7、泛言人的具体生活,而是有一道德判断安置与其中,以此辨别人能不与禽兽同筹,而生活不流与动物式的本能与任性。[文明]是文而明,[明]指生活中粲然明确的内容,是言规范人论,成就德性的礼仪教化。至于人文。重点在[止]。止是安处的意思。故观察人文,即可知礼仪所在而知所处,并以之化成天下。[化]是衍生发展,[成]指效用而言;[化成]即言衍化并发生效用。扣紧[人文]的道德意含,则此[化成]是指礼仪教化,一统风同。因此,[文化]的含义是指择执生活中在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成就人德性的礼仪教化,以之作为人人共同遵守的是生活规范,而形

8、成良风美俗。笼统地说,[文化]的重心是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其内涵都不能缺少道德,但我们的古圣贤人欲能凸现道德规范是生活中的最高原则,则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重视人伦规范,而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非常重视道德生活的文化体系。就文化而言,[传统]是指无形的思想倾向与有形的小行为模式,具有延续不断的规范力量,由之而形成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传统。一个民族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