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

ID:22771959

大小:420.0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0-31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_第1页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_第2页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_第3页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_第4页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理学【2011杜洪波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1-6-12011《法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专题一法理学的命题要求与实战技巧一、加大淘汰性考试的力度命题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不得照抄辅导用书(1)将基础理论重新包装和改写,是法理命题常用的方法;(2)虽然考察通说,但命题人自己的观点往往贯穿其中(3)应对策略:跳出记忆怪圈;熟知命题人观点2.适当设置干扰项;(1)通过边缘考点来设置干扰项(2)通过逻辑推理来设置干扰项(3)应对策略:时刻注意重点考点中的边缘考点3.增加理解型考题的比重(1)考生的微观理解水平:如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关系、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的关系等(2)考生的宏观理解水平:如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

2、法与社会的关系等(3)应对策略:掌握知识体系。二、考生应达到法学本科水平1.正确的哲学观:(1)相对律:绝对判断一般是错误判断“只要……就;任何……;都是……;总是……”(2)联系律:考试中,如果不加限制的说A和B无关,一般是错误选项;如果不加限制的说A和B等同,一般也是错误选项。总之,A与B是“对立统一”的关系(3)例外情况:①政治类判断;②看似绝对,实则相对(4)例解:l(10.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特征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强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与立法没有直接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C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法治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l(10.6)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第51页共51页2011-6-1l(10.10)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

4、“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l(09.6)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在紧急状态下是不存在法律的B.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处罚C.有法律,就不会有紧急状态D.任何时候,法律都以紧急状态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l(09.7)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

5、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l(09.9)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D.法律

6、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2.正确的世界观:考生要能区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考生应警惕非此即彼式推理;同时也要警惕直线型推理。例解:l(10.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A.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B.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有效执行,应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D.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

7、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l(10.53).2007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