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ID:24578706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1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第1页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第2页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第3页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第4页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史证意识,历史核心素养,林则徐,英国人印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0457-6241(2015)21-0042-03  笔者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学结束之际,向学生介绍这样一个事实:位于英国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一百多年前就曾立有林则徐的蜡像,以供游人参观。并且引用了如下材料,以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对人类文明的积极贡献以及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受到了英国人的尊重。  材料1: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2:虽然英国借口禁烟向我国

2、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做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  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  萧一山先生为中国著名史学家,宋伯胤先生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认识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说,这种认识影响了许多人对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例如,向贤彪在《为官当学林则徐》一文中指出: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使林则徐的名字威震天下。至今,在英国伦敦的名人蜡像馆里,还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以示对这位禁毒英雄的敬

3、畏。①甚至,在各种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屡次出现以此认识为考查要点的试题。  那么,萧一山与宋伯胤是依据什么得出这种认识的呢?经查,萧一山与宋伯胤在发表上述议论之前,都引用了志刚(1818?)的日记。志刚是清朝末年一位得到朝廷赏识的海关官员,1868年他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事务大臣,随蒲安臣使团出访美、英、法、普、俄等国。由于《天津条约》所规定的修约期将至,清政府担心各国借修约之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决定派外交代表团游说各国。1868年秋,志刚在伦敦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他发现,馆中蜡像不仅有多国的君主后妃及古今著名公卿将帅、奇杰名士,而且还有自己仰慕已久的林则徐。

4、志刚发现,林则徐其身不长,其貌则扬,颧平面圆,存我冠裳。让他感到惋惜的是,蜡像虽然十分逼真,但毕竟不能说话,否则就可以向林则徐询问一些安边之方。②可见,志刚在游览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以及此行的重任。  同一时期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并且留下珍贵记录的中国人还有王韬。王韬曾在上海就职于英国教会所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向清政府献策,但并未受到重视。后来王韬又向太平天国上书,因此遭到清政府通缉。在英国领事的庇护下,王韬先逃至香港,后去了英国,并于19世纪60年代末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王韬甫入门,即见有华人男女各一

5、,男则衣冠翎顶,女则盛服朝裙。经询问才知道,他们是林则徐夫妇。更让王韬惊讶不已的是,蜡像馆没有把林则徐与那些君主、太子、公主放在一起,也不在良臣名宦之列,而是侍立门侧,若司阍然。大清帝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这里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深感困惑的王韬向熟悉该蜡像的馆内工作人员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①意思是,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导致了两国战争的爆发,从而使英国寻找到了机会,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口岸,因此塑像以作纪念。以这种理由来纪念林则徐,不仅让王韬无言以对,甚至还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1877年春节期间,

6、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以及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到杜莎夫人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②  志刚、王韬、刘锡鸿三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参观了蜡像馆,面对同一尊林则徐蜡像,三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志刚因无法向林则徐问策而深感惋惜,王韬则感到了莫大的羞辱,刘锡鸿则体会到了一种特殊的自豪感。这与他们的身份与立场有关:志刚奉命出使游说各国;王韬借流亡欧洲之机,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想固执的副使刘锡鸿,其主要任

7、务是,监视并随时向清廷汇报开明人士郭嵩焘的言行。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读,大致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而非只有肯定这一种观点。  既然参观并记录感受的上述三人,对林则徐蜡像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这两种观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其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方的本意,仅凭如上的文献资料,估计学生还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还需要充分的史料依据。  英国学者何伯英所著的《图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证据,有助于揭开

8、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背后的真相。该书中有一幅插图,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