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

ID:24977124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_第1页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_第2页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会从诗歌鉴赏的高度来体味“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3、学会抓取语言信息,融会贯通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的方法获得实感。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

2、,我们要学会精读。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  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3.承上文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指出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精妙。  4.指出“木”自屈原开始就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

3、季节里;并通过举例加以比较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5.先提出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再通过论证得出“木”让我们易想起了树干。指出“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为下文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作张本。  6.阐释“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并得出最终结论——“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和“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特征。  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是一字千里。二、重点、难点

4、研讨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小结: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1][2][3][4][5][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