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

ID:25030658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_第1页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_第2页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_第3页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_第4页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裴学义儿科临证经验论文.freelg/d)及静点环磷酰胺(800mg/m2),效果甚微,遂请裴师会诊。诊见:患儿高度浮肿,不能下地,腹部肿胀可达胸膺,阴囊肿大如皮球状,面色白,神疲气促,喜暖怕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证属脾肾不足,三焦气化失常。治以温肾健脾、调畅三焦。处方:肉桂4g,草豆蔻4g,砂仁4g,谷芽、稻芽各9g,浮萍9g,大腹皮9g,生姜皮9g,茯苓皮15g,车前子15g,橘核9g,炙甘遂末(分冲)4.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周患儿浮肿明显消退,已能下地。服药3周浮肿完全消退。针对蛋白尿改方如下:石

2、韦30g,苦参10g,凤尾草15g,倒扣草30g,山药30g,芡实9g,橘核9g,乌药9g,生海蛤30g,生牡蛎30g,萆薢9g,炮姜9g。连服1个月,尿蛋白消失而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1.3咳喘对于咳喘患儿,裴师更是注重脾胃功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尤重于胃。小儿脾胃先天素虚,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而致脾胃运化失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成为诸咳之患。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裴师主张一半治肺、一

3、半治胃,若仅用或早用止咳敛肺之药可能会很快奏效,但以后每遇外邪又可引动中焦而作咳,因此,本病一定要实脾健胃。裴师常以鲜芦根、前胡、杏仁、枇杷叶为基础,加用半夏、化橘红、焦山楂、鸡内金、草豆蔻、砂仁、炒莱菔子等,从本而治,则咳嗽往往不易再发,或再发而病症较轻。2祛湿热以畅气机裴师认为,由于时代变迁,气候、生活习惯亦有不同,故治法用药必应随之而改,以适应环境之变。现今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慈爱倍加,小儿乳哺未息,胃气未全,即令其恣食肥甘厚味、生冷煎炸,唯恐营养缺乏,调护时偏饱偏暖,从而造成体内热郁脾困;加之当前自然气候逐渐改变,夏季炎热多雨,冬

4、季应寒反热,均会导致患儿从内到外受湿热侵袭最重。临床所见患儿虽病种不同,但多见厚腻苔、滑数脉等一派湿热之象。裴师认为,小儿脾胃不足,感受湿热之邪是许多疾病发生之关键,治疗上应根据湿热孰轻孰重而选用清热化湿、宣畅气机的药物,用药既不可过用寒凉清热,也不可过用苦温燥湿,所谓“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炙”。邪若阻于上中二焦者,裴师常用芳香化湿透热、开上宣中之药,如藿香、佩兰等;邪阻中焦者,多用苦温燥湿、理气和中之品,如半夏、化橘红、厚朴、白豆蔻、神曲等;邪阻中下焦者,则用清热燥湿法,药用黄柏、栀子、滑石、苦参等;邪阻下焦之证多采用淡渗利湿法,

5、药用通草、猪苓、茯苓、薏苡仁等。上述四法虽各有其适应证,但运用时又互相配合,以达到开上、宣中、渗下、清热化湿、宣畅气机的效果。3善用清凉,顾护阴液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旺盛,感邪之后热变最速,极易出现阳热亢盛、津液耗损之象。裴师临证十分注意救阴护液,以妄攻峻补、损阴竭津为禁约。他常说,阴液不伤或虽伤不甚,便可抗御邪热,不致深入,其病即轻浅易愈;若阴液大伤无以制阳,则阳热更亢,其病就更重难疗,即所谓“留得一份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阴液的存亡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善恶。如裴师治疗厌食症,在健脾开胃基础上,善加滋养胃阴、清解五脏之热的药物

6、。目前,小儿厌食症有逐年递增之势,且病因繁杂,这与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变更有直接关系。因家长爱子心切,盲目投以肥甘厚味或滥服补药等,均可助热生燥,损及胃阴。胃之阴津受伤,则受纳失职,纳谷呆钝,故裴师常在用神曲、草豆蔻、砂仁、焦山楂、鸡内金、生麦芽、谷稻芽基础上加石斛、麦冬、玄参、生地黄等,使全方清补而不腻补,养胃而不碍脾。另外,发热为小儿常见之症,病因纷杂,证候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治疗应因证而异。如临床常遇到某些患儿发热持续十余日不退,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或某些患儿反复发热,平均2周1次或1月1次,或咳或不咳,常伴咽赤、舌红、苔白、脉数等。

7、此两类发热在临床上西药很难奏效或不易控制复发。而裴师用辛凉清热、甘寒育阴之法却收到较好的疗效,显示出独到之处。案例3:患儿,男,8岁,因持续发热2周不退而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精神稍弱,发热每日高达39~40℃,无明显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也未发现异常。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2周无效,遂请裴师会诊。其舌质红,苔白、根腻,脉细数。裴师选用银翘散、青蒿鳖甲汤、清骨散三方化裁:鲜芦根30g,金银花9g,连翘9g,青蒿9g,鳖甲12g,地骨皮9g,白薇9g,炒常山10g,银柴胡9g,秦艽9g,生石膏15g,知母、黄柏各9g。每日1剂,水煎服

8、。全方滋、清、透并进,既清热,又养阴,使阴复则足以制水,邪去则其热自退,标本兼顾,共奏养阴解表透热之功。患儿服药3d,体温降至正常,服药1周痊愈出院。案例4:患儿,女,5岁。自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