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228204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关键词】大鼠发热模型发热机制发热是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与发热有关的动物模型建立可为探讨发热的原因及病理生理学提供重要的平台。本文将大鼠发热原因、发热模型以及发热时体温调节介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发热的原因发热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pyrogen)进入机体,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即大量致热性细胞因子.freelin可灭

2、活,目前认为是内生性致热原之一。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肌肉注射吸收率在80%以上,其发热反应与干扰素诱导内源性致热源物质(如前列腺合成酶)有关。研究表明9,IFNα致热经PGE2途径介导,故推测AVP参与IFNα性发热反应的调节。关于IFNα性发热能否引起VSA中AVP含量升高尚未见报道。2发热模型动物发热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主要是采用向动物体内注入脂多糖(LPS)、2,4二硝基酚和酵母菌的方法制作发热模型。2.1脂多糖(1ipopo1ysaccharide,LPS)诱导的发热模型LPS是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的活性成分,LPS有高度

3、水溶性,是效应很强的细菌致热源。LPS由3个成分组成,最外层为特异性多糖,即菌体多糖,它是由几个单糖组成的许多个同样的重复单位连接而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中间是核心多糖(同一种属之间是相同的);内层是类脂A,它是一种特殊的糖磷脂,主要起毒性作用而无种属特异性10。其诱导的发热表现为双相热或三相热,并伴有寒颤、精神萎靡和轻微腹泻等症状,与临床感染性炎症所致发热相似,是经典的炎性发热模型,常用于筛选解热药物并探讨炎性发热机制。因为该模型具有自限性和耐受性,如在用于中药解热药效(一般起效较慢)的研究时,应在用LPS诱导发热之前即开始给药。LPS诱导发

4、热模型所用的剂量范围较大,从10~250μg/kg不等,其中较为常用的剂量是10μg/kg、20μg/kg、100μg/kg。在探索LPS诱导大鼠发热的最佳剂量时,发现引起实验大鼠发热热势高、持续时间长的LPS剂量为20μg/kg11。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每日测量大鼠体温(肛温)2次,连续2日,取2次体温的平均值记为基础体温。单次体温超过38℃或2次体温差超过0.5℃的动物剔除。实验前6h禁食不禁水。然后腹腔注射LPS(20μg/kg或80μg/kg),诱发动物发热,注射LPS后每隔0.5h测1次体温,连续监测8h。2.22

5、,4-二硝基酚诱导的发热模型2,4-二硝基酚可刺激细胞氧化过程,抑制磷酰化过程,使氧化过程受到刺激所增加的能量不能通过磷酰化转变为三磷酸腺苷或磷酸肌酸的形式贮存而以热能散发,引起发热。2,4二硝基酚用于制作动物发热模型时,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多为大鼠或家兔。有实验表明12,2,4二硝基酚诱导的发热模型升温后持续时间较短,大约1h左右,所以不适用于作用缓慢而持久的解热药物解热作用的考察,但对于作用快速且强大的药物,实验结果满意。2,4二硝基酚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13:致热前用肛温计测量大鼠直肠温度1次,连续3d,取其平均值作为正常基础

6、体温。测量时将大鼠仰位固定于鼠板上,待其稳定后,在肛温计顶端涂少许凡士林油,轻缓送入肛门2cm,放置3min后取出读数。选正常体温在36.6~38.3℃的正常大鼠,然后在各鼠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15mg/kg,每隔0.5h测量体温。2.3酵母菌诱导的发热模型酵母菌属真菌类,经高压或甲醛杀死的酵母细胞与活细胞一样也可引起发热,其致热成分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酵母菌作用于机体后,可激活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介质的释放,继而改变调定点。有研究表明14,酵母致大鼠发热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介质5H

7、T含量变化有关,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随体温的改变而改变。酵母菌所致的发热是由注射部位的局部溃烂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导致,动物全身表现与临床伴内脏或皮肤有明显炎症的里热证类似,更适合考察清热药的解热作用。另有研究表明15,干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于大鼠后,先引起动物体温下降,一段时间后动物体温明显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而且局部有明显炎症症状出现。酵母菌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将干酵母用生理盐水配成15%的混悬液,按5mL/kg的剂量皮下注射给SD大鼠。在正式实验前1周,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对大鼠的直肠进行刺激。正式实验时,0.5h内

8、测定大鼠体温3次,取其均值作为基础体温值,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后,每小时测体温1次。2.4其他诱导的发热模型在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中,除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