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

ID:25522889

大小:173.0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1-20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_第1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_第2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_第3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_第4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化湿药一、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二、特点:本类药多辛温,入脾胃经。三、功效:具有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的作用。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四、适应范围:中焦湿阻证。此外,湿温、暑温等证。五、使用注意:①本类药物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②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共同功效:化湿,解暑。共同应用:1.湿阻中焦证。2.暑湿外感,湿温初起。小异点:藿香:微温,芳香燥散,化湿力较

2、强,且兼发表。凡脾失运化,胃失和降之胸脘痞闷,胃呆不饥,恶心呕吐,苔白厚腻均可用之。佩兰: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为治“脾瘅”要药。不同功效:藿香:1.止呕——湿阻呕吐。以脾胃湿浊以引起的呕吐最为宜。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共同功效:燥湿。共同应用:1.湿阻中焦证。小异点: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用。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首选药。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多用。为消除胀满的要药。不同功效:苍术:1.祛风散寒——风湿痹证,风寒夹湿表证。以痹证湿胜者。厚

3、朴:1.下气除满——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2.消痰平喘——痰饮咳喘。砂仁:辛,温。归脾、胃经。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共同功效:化湿,行气,温中。共同应用: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小异点:砂仁:砂仁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凡脾胃湿阻及气滞均可应用。为醒脾调胃的要药。豆蔻: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药力虽较缓,但又兼治湿温初起。不同功效:砂仁:1.止泻——脾胃虚寒吐泻。2.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豆蔻:1.止呕——呕吐。以胃寒呕吐为宜。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一、含义:凡能通利水

4、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二、特点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入肺与膀胱经。三、功效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四、适应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共同功效:利水渗湿共同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小异点:茯苓:药性平和,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又善渗泄水湿,可治痰饮。为利水消肿的要药。猪苓

5、: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治疗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薏苡仁:药性偏凉,又可清热利湿,用治湿温初起或暑湿。不同功效:茯苓、薏苡仁:健脾止泻——脾虚湿盛泄泻。茯苓(茯神):1.宁心安神——心悸,失眠。2.渗湿——痰饮。薏苡仁:1.除痹——湿痹拘挛,湿温初期。2.清热排脓——肺痈,肠痈。第二节利尿通淋药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车前子:甘,微寒。归肾、肝、肺经。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共同功效:清热利尿通淋共同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淋证,湿盛泄泻。小异点:泽泻:利水作用与茯苓相似,为水湿证常用。既可清膀

6、胱之热,又可泻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又可利小便,实大便。车前子、滑石:也为治疗水肿淋病所常用。不同功效:泽泻:1.除痰饮,泻肾火——痰饮眩晕,阴虚火旺遗精。车前子:1.清肝明目——肝热目赤,目暗昏花。2.清肺祛痰——肺热咳嗽。滑石:1.清热解暑——暑温、湿温,暑湿泄泻。2.祛湿敛疮——湿疮、湿疹及痱子。3.利窍排石——石淋涩痛。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茵陈: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虎仗:苦,寒。归肝、胆、肺经。共同功效:利湿退黄。共同应用:1.湿热黄疸。

7、小异点:茵陈: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疗黄疸的要药,阴黄阳黄均可用之。金钱草:清肝胆之火,又除下焦湿热,善消结石,尤善治石淋。虎杖:功与大黄相似,以清利湿热为主,泻下作用较弱。不同功效:茵陈1.解毒疗疮——湿疮瘙痒。金钱草:1.利尿通淋、排石——石淋、热淋。2.解毒消肿——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虎杖:1.清热解毒——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2.散瘀止痛——经闭,癥瘕,跌打损伤。3.化痰止咳——肺热咳嗽。配贝母、枇杷叶等。4.泻热通便——热结便秘。第十四章温里药一、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

8、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二、功效: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回阳。三、适应证:里寒证。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共同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共同应用:1.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所致诸证。小异点:二药均为辛热纯阳之品。附子:有毒力强,凡阳虚内寒重证多用,又善回阳救逆,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