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ID:50297318

大小:53.33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3-07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执业药师中药学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提炼精华,突出重点  如何学?——抓住重点,勤练习题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

2、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44/44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

3、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练习题  最佳选择题  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经集注》44/44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正确答案】D  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

4、  A.本草纲目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正确答案】C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拾遗【正确答案】D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44/44第一节 四气  四气的所示效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

5、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第二节 五味(重点)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如治虚证

6、的黄芪、熟地、枸杞子;  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44/44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③清泄:如栀子、黄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7、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