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ID:26291721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_第1页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_第2页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_第3页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摘要】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学术界的影响却是很广泛的,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是很热的,但是,最近一些年,很多人把语用学和修辞学混在一起,对二者的关系有很多争论,本文拟就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一些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关键词】语用学;修辞学;二者的关系一、引言语用学在西方目前是比较热门的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但自八十年代语用学被引人我国之后,几年功夫已形成了一股“语用学热”。修辞学界很多人对语用学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与此同时,也对修辞学与语用学两者的关系感到困感。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应该说很密切,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不少

2、的共同性。但是,这毕竟不是同一个学科,两者不能等同起来。有些学者运用新入境的语用学理论改造汉语修辞学,或者将两者“联姻”,我们姑且先不说同意那种观点,而是对二者的关系作些分析。二、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一)首先,修辞学与语用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从最概括的定义上说都是研究言语交际,研究语言在言语中的运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手段选择上;都关心言语的效果问题——合适得体的问题。其次,修辞学与语用学都重视语境研究,这是最大的共同点。但修辞学研究题旨情境,而语用学重视语境研究。从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看,修辞学更重视研究表达,

3、至少中国传统修辞学是如此,而语用学更注重接受理解方面的研究。(二)虽然语用学和修辞学关系非常密切,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在具体研究对象、定义、学科性质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有着质的差别。1.历史起源不同早在先秦,我国就有关于修辞的记载了。最早把“修辞”二字连用的是《周易.干.文言》:“修辞之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现代汉语修辞学是在唐钺、陈望道等开创的学术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而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在哲学中发展起来的,后来才受到语言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2.定义不同中国修辞学受西方修辞学的

4、影响很大,当我们探讨汉语修辞学的时候,往往指的就是以陈望道、张弓等为代表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这个定义是我国修辞学最惯常的认识。关于语用学的定义众说不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语用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符号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部分其中,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其解释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国人常引用的定义。3.两门学科所揭示的“原则”性质不同由修辞观决定的修辞原则指修辞必须切合题旨,它们是规范的

5、。由语用观决定的语用原则则是对交际的最普遍规律的揭示,它们是解释的。修辞学所说的原则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而语用学中则不指必须遵守的原则。4.两者所追求的“效果”不一样修辞主要解决的是表达者意欲表达的内容与用来表达内容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其所追求的效果是表达效果,语用学所说的“语境效果”,指说话人明说话语经听话人调用认知假设处理后对说话人意图的还原,也即听话人对说话人意义实际理解的结果。5.两者所说的语境有差别修辞学因为仅研究表达,它所说的语境主要指相对于表达者而言的客观情境,包括对象、旁观者、时间、地点、上文等。语用学因为既研究表达

6、又研究理解,所以其语境是兼顾双方的,而且是一种心理建构体。6.研究范式的不同语用学起源于符号学。但国内的语用学研究学者一般都是继承了列文森在1983年的《语用学》中的的思想,其中主要讨论了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唐钺在《修辞格》里开创了中国修辞学的一个研究范式:辞格分析。辞格亦即修辞格,又称为修辞方式,或辞式。三、结论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两门学科等同起来。那种把两门学科混在一起的观点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承认修辞学与语用学在研究内容上有重合点,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对修辞学有可资借鉴之处。修辞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

7、科,应该不断吸收诸如语用学这样的新学科的理论营养,以此丰富发展自身,使修辞学焕发活力,永葆青春。但是,修辞学是不能为语用学所替代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