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6899474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按给药途径综述国内外文献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微粒给药系统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刺激性和延缓药物释放、增强靶向性与皮肤渗透性等作用。表明微粒给药系统能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应用前景广阔。【关键词】微粒给药系统给药途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刺激性靶向性渗透性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drugdeliverysystem,MDDS)近年来成为国内外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是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这是由于

2、MDDS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具有靶向性[1]。在药剂学中,将直径在10-9~10-4m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由微粒分散体系可构成多种微粒给药系统。粒径在500~100μm范围内属于粗分散体系的MDDS,主要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等;粒径小于1000nm属于胶体分散体系的MDDS,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等。现在MDDS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微乳、脂质体、纳米

3、粒、微球这几方面[2]。下面主要从口服、注射、经皮、眼部、鼻腔这几个常用给药途径总结国内外文献.freelL,作用持久,副作用小。而市售的SandimmumNeroal给药2h后出现血药浓度峰值超过1400ng/mL,这一浓度往往导致肾毒性、肝毒性、运动性脊髓综合征等副作用。市售制剂在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后,血药浓度急剧下降,作用维持时间较短。SLN提高生物利用度与SLN黏附于吸收部位,同时由于粒度小,与胃肠黏膜接触面积大而增加吸收并减少不规则吸收有关。喜树碱(CA)的SLN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4]。自

4、微乳化体系(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M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药物组成的均一、澄清的液体,一般最后制成软胶囊应用。SMEDDS口服后,通过胃肠道蠕动可自发形成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乳剂,极大地增加了药物表面积,有利于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5,6]。水飞蓟宾由于水溶性和脂溶性都很差,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赵锦花等[7]制备了由23.9%蓖麻油、23.9%丙二醇及47.8%聚氧乙烯(60)氢化蓖麻油组成的水飞蓟

5、宾SMEDDS,其在水中自发形成平均粒径57nm的纳米微乳,大鼠口服后,Cmax=653.1ng/mL,AUC0~12h=2468.6h·ng·mL-1,而水飞蓟宾混悬剂的Cmax=58.0ng/mL,AUC0~12h=177.2h·ng·mL-1,说明水飞蓟宾自微乳化浓缩物吸收明显提高。纳米混悬剂是采用少量表面活性剂稳定纯药物粒子所形成的一种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使得一些溶解性差的药物能够发挥出更好的疗效。例如治疗HIV患者卡氏肺囊虫感染的新药——布帕伐醌,其普通的微粉化制剂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于

6、15%,因此用药剂量达750mg/d。将这种药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可达40%,疗效增强2.5倍,口服剂量可以降低[8]。1.2避免多肽类药物胃肠道失活胰岛素口服被胃酸和消化酶灭活而失去药效,因此,目前胰岛素均为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由于胰岛素需要终身用药,注射给药造成病人顺应性差。多年来,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的研究一直引人关注。研究人员采用逆相蒸发超声法制备了粒径为83.3nm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经大鼠口服给药后,0.5h血糖平均下降89.3%,维持50%左右的降血糖水平2h。而同法给予胰岛素

7、溶液、生理盐水和空白纳米脂质体的对照组均无降血糖的作用。初步证实纳米脂质体对胰岛素在胃肠道的活性有保护作用,并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口服吸收[9]。SLN可能通过其他转运途径促进吸收,如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SLN借助与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的特殊亲和力而附着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膜的凹陷进入细胞内完成转运,保护多肽类药物免受胃肠道消化酶的降解,同时控制药物从脂质基质中的释放速度[10]。2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又有长效及靶向的作用。快速起效主要采用药物的水溶液,而要达到长效及靶向则需要采用合适

8、的载药系统,MDDS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2.1增强药物靶向性2.1.1肿瘤组织靶向紫杉醇是通过促进细胞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来阻止癌细胞分裂的药物。一般情况下注射紫杉醇,在肿瘤部位和正常组织均有分布,组织选择性差,导致血液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等副作用。李立民等[11]分别以嵌段(聚乳酸聚乙二醇)和非嵌段(聚乳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包载紫杉醇的纳米粒,与市售注射剂为对照,考察大鼠单剂量腹腔注射7.5mg/kg后,心、肝、脾、肺、肾、髂淋巴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