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

ID:27295569

大小:1.19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8-12-01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与中药调剂(上、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熟悉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常用的中药的识别、功效和应用,熟悉方剂与中成药的基础知识,掌握中药处方调配的技能,初步具有一定的问病荐药的能力(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绪论几个基本的概念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材是指采集后经过产地加工(或称采收加工),具有一定原材料意义的中药.中药饮片是将完整的中药材切制加工成片、丝、块、段等形状以及经水、火、辅料处理或特殊加工后的中药.中成药是指根据中医用药理论,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

2、料经制剂加工而成,可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绪论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起源---理论的确立---发展名著名家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华医学四大经典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

3、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

4、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

5、《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雪(

6、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7、,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

8、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医学的基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