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

ID:27640042

大小: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训习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训习题(5)李仕才一、选择题链接--《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解析:C 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A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

2、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1.(2018·临沂一模,4)《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

3、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项正确;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26)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  )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

4、度的日益推行答案 D解析 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与“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无必然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主要涉及选官的范围,与材料中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问题,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链接--(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

5、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解析:D 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D项正确。3、(201

6、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一,29)1897年梁启超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  )A.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C.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策略答案 D解析 民族工业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地方自治不符合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梁启超的地方自治思想,不能反映梁启超救国思想的转折,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因而梁启超1897年提出的地方自治设想不可能

7、是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故C项错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主张地方自治以避免被列强瓜分,故D项正确。4.(2017·兰州一模,28)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废除土地私有制C.巩固民国政权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剥

8、削严重导致农民贫困,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农民负担则会大大减轻。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是孙中山主张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此时民国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5.(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