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

ID:28058593

大小:56.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_第1页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_第2页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_第3页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_第4页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典诗歌(二)]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复习目标: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时间:一课时过程:导入:在屮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那就是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于意象的含混和意境的多重性,使得本诗的主旨扑朔迷离。元好问曾经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丙昆好,独恨无人

2、作郑笺”。其实,就这首诗而言,不是“无人作郑笺”,而是“作郑笺”的人太多。造成了意境“丛生”、意象混乱,所以才会使得对诗歌主旨和形象的解读,众说纷纭。一、理清相关概念的内涵,为古典诗歌的鉴赏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和指向,使得整个的复习进程可以有序和规范地进行。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纲把“形象”放到第一位,可见,形象的重要地位。但在古典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意境”和“形象”两个概念的交叉和混杂使川,往往让我们困惑不解,无所适从。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概念作一下辨析。问题:(一)、什么是意境,什么是形象

3、,二者有何关系?明确:意境:此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大多数人认为“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景”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归纳: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宏阔)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繁复)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清冷)板书:宏阔、细腻;繁复、清冷(二)、点拨••形象:形象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

4、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闶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属关系和包容关系。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板书:形象(意象)---意境---主旨(诗情)二、归纳诗歌形象问题: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具有那些特点呢?明确:(一)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板书:主体内容示例1、请看2002年

5、的高考试题:春城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明确:虽然高考设题时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领悟作品形象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它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的考察喑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某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是“折柳曲”。但我们体味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想象的空间里,眼前拓开了一幅画面: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言形

6、象然而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示例2、请看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题李凝有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复来,幽期不负言。点评:作者通过对李凝幽居的环境的勾勒和描写,虽然只是渲染和点染某种情调和气氛。却向读者暗示出李凝幽居隐者的身份。第一联是写景而非抒情。尽管作者并没有让李凝露而,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见作者所认同的隐居不仕和不与流俗同道的有节操的潇洒的奇男子李凝的形象。示例3、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在

7、试题的选肢中,命题者将此诗的“形象”列入重点。如“A”项,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富有象征意义,在意象“蝉”屮,作者那种“清”和“贵”的品行就蕴涵在其中了。同时,作者的立身高洁,志正行方而又隐然自得的形象便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可见,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高考命题者始终将“形象”纳入命题的范围内。几乎每年都考。归纳:古典诗歌的形象是由叙事诗中的“人”或“事”组成。如,《春夜洛城闻笛》的“凝神闻笛”的作者;“咏物”或“即兴即景”之作里面的“物”或“景”组成,那么,“乗绥、流响、居高”的“蝉”就是形象。板书:人、事、物、景(

8、二)、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板书:寄托包孕思想感情点拨:示例1、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以兰叶的“蔵蕤”和桂花的“皎洁”来抒发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不求人知,孤芳自赏的高雅情致。在诗人着力描绘的“葳蕤”和“桂花”上,不正是包孕了作者的向善和高洁的品行吗?那种赞赏和褒奖的口味是何等的强烈。示例2、《采莲曲》(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