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再塑生命》.doc

5《再塑生命》.doc

ID:28095101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5《再塑生命》.doc_第1页
5《再塑生命》.doc_第2页
5《再塑生命》.doc_第3页
5《再塑生命》.doc_第4页
5《再塑生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5《再塑生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说案——《再塑生命》广西南宁二十四中钟姝敏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目标⑴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⑵理解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⑴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⑵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3情感目标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㈠教材分析《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品格,进行情感教

2、育。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㈡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⑴理解人物形象⑵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⑶进行一次爱的教育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三、教

3、学对象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表演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教法分析教学内容分理解内容、赏析语言、情感教育三大块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速读训练把

4、握文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研讨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说研讨赏析感受、读课文优美句段、写感受疑问,整理成文达到结合听说读写训练的目的。五、教学媒体设计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导入部分用屏幕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以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间用屏幕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结尾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以烘托课堂高潮,结束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㈠导入:用屏幕展示展示美国女

5、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全班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教师导言:㈡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出示思考题:⑴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⑵你怎样理解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⑶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2、分小组讨论问题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㈢重点研讨,赏析语言。1、教师导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㈣小品表演1、小品场景:《新闻夜班》拍摄现场2、表演成员:学生5

6、人,一人饰盲人、一人饰记者、一人饰摩托车和汽车、一人饰路边摊贩、一人饰消防栓。3、表演道具:盲道示意图、摩托车和汽车图样、路边摊贩图样、消防栓图样4、剧情:第一幕:(记者上)记者:(开场白)我市的环城公路已竣工通车,极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而道路上盲道的使用情况怎样呢?人们却很少关注,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做了一个采访,记者请到一位盲人朋友,{盲人上}请她和记者一起,亲身体验一下,使用盲道是否便利,是否达到的设计时的初衷。好,观众朋友,我们来到了外环的某段道路,我们将一路前行,亲身感受一下。(二人前行)第二幕:(盲人走到一个集市前,摩托车

7、和汽车堵住了道路,盲人用棍试探)盲人(疑惑地):这是什么?怎么走不通了?记者:啊,这是菜市,我们绕开走吧!(继续前进)第三幕:(没走多远,路边摊贩一字排开,有些摊贩占住了人行道,盲人又没法走了)盲人(吃惊地):这又怎么了?记者:这是路边的摊贩把路挡住了。(绕开前行)第四幕:(向前走,来到一个施工遗留下的消防栓前)盲人(惊讶地):这又是什么?记者:一个消防栓。第五幕:(记者结束采访)记者:盲道,本是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安全方便的设施,是人性化社会的体现。但在某些地方,人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在享受一己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这些需要帮

8、助的人们了呢?5、教师导问:谈谈你的观后感?6、自由发言,全班交流。㈤教师总结:同学们热情的发言中,闪耀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爱心,是冲破黑暗的曙光;爱心,是解除干涸的清泉;爱心,是寒冬里的温暖;爱心,是酷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