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ID:29098667

大小:1.83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案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5.结果: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6

2、.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归纳比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重点精讲]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深化探究]材料一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  

3、  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思考(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评价: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材料二 见下图漫画:《片面的经济》思考(1)漫画中人物两腿一个粗壮、一个萎缩,分别代表什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有何弊端?(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答案 (1)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轻工业。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形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2.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3.目的: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进程:1929年下半年开始

5、,1937年实现全盘集体化;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名师指津]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违背了变革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其消极作用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重点精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影响。(1)积极性: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③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6、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深化探究]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材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7、。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思考(1)分析苏联推行集体农庄的原因。(2)毛泽东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3)苏联的这一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答案 (1)原因:由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2)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损害了农民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经验教训:①变

8、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②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和中心环节。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点(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