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

ID:29098810

大小:1.54 M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案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结果没有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把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

2、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4.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重点精讲]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

3、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易混易错]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深化探究]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

4、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答案 (1)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2)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

5、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材料二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答案 “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

6、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2)成就: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改革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3.后期改革(1)概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结果:使苏联各种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重点精讲]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

7、体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归类比较]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深化探究]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

8、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