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

ID:29098808

大小:2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4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案4 专题学习总结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8~1928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2.斯大林执政时期(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征:

2、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二、对社

3、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

5、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

6、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

7、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允许资本家和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按劳分配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集中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8、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比较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内容侧重农业侧重重工业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结果取得一定成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