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

ID:29164995

大小:4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7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_第1页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_第2页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_第3页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_第4页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族群意识概念之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方族群意識概念之探討─以臺灣地區個案分析為例劉性仁(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生,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主要探討西方族群意識的概念,並以臺灣地區為例,探究影響臺灣島內族群意識差異的發展與歷史事件,更希望能夠透過本文的研究,使內地同胞們能對臺灣族群情況更加瞭解,臺灣島內同胞對內部族群情況能同理心來看待不同族群相互包容尊重,以期待臺灣內部能開創出更和諧的族群關係,兩岸同胞間能夠更加地融合。關鍵字:族群、臺灣、族群意識一、前言「族群」(ethnicgroup)是當代學術思想及現實世界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歷史的角度來

2、看,在人類社會中還不到200年張茂桂:《第八章種族與族群關係》1999年收錄于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版,第48頁。。在兩三百年前,當人們碰到與自己體質、特徵、外觀、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等不同的外人時,基本上都不把對方當成是人,誠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西方族群意識的內涵包括有三個不同的因數〈群體認同、群體利益的認識和行動的可能性〉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初版,第29頁。,這三個不同的因數是群體意識發展的不同階段,群體意識要能夠發展,並且成為集

3、體行動的基礎,其成員首先必須具有群體的認同感,他首先必須在心理主觀地認為他是某一個特定群體的一分子。客觀的群體身分並不經常保證成員會有主觀的身分認定。「族群」這種人群分類的想像是近代的產物,如果從微觀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社會中被認為有意義的族群分類時,則可以發現,具體的族群分類通常也一直都在改變。大家都熟知臺灣的四大族群分類,根據張茂桂教授的說法這種說法提出來是1993年當時由民進党的葉菊蘭委員所提出來的李喬在1989年出版的《臺灣人的醜陋面》一書中首先提出臺灣有三大族群之說,分別是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但是卻刻意忽視大陸各省來台定

4、居的人群存在之事實,此種分法似有偏頗。。當探討的臺灣的閩南人時,在清朝時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一個閩南人,他們可能會覺得漳州人的身分比較重要,因為漳州與泉州的分類對他們來說比較有意義。清朝統治時期發生於閩客或漳泉之間的分類械鬥的衝突經驗,強化了漢人移民祖籍的分類,這些被界定為閩南人的前輩,只有在碰到客家人〈Hakka〉時才會被稱為是福佬〈鶴佬或河洛人〉〈Holo〉,因此福佬只是相對於客家的一個籠統名稱,並不包括對於當時所有在臺灣的福佬人的共同想像。在日本統治時期,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嚴禁分類械鬥,再加上殖民統治初期對於臺灣本地人的鎮壓,

5、並不因為是閩南或漳泉的差異而有所區別,造成臺灣本地人因為有共同的外來敵人,而暫時消弭內部的衝突或對立,然而閩客之間仍存有文化與地理分佈的差異;在臺灣光復初期,現在所稱之閩南人當中,在北部人、南部人、高雄人與宜蘭人之間的差別也非常的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整體閩南人的概念,也就沒有閩南族群意識的存在。在1949國民政府遷台後,福建省籍的人數在臺灣最多,並且福建省有很多的方言,故才將語言稱為閩南語。閩南族群意識由於經濟的變遷、社會結構的分化、抗爭運動興起及民進党的成立,故閩南族群意識在這些因素配合下應在1980年代出現麥留芳、莊英章:〈

6、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第55至72頁。。族群意識與族群現象雖然在政治上有其重要性,可是一直不是大規模政治動員的基礎,這顯示族群意識在臺灣社會中是中庸強度,如果反體制的族群意識沒有太強烈,那麼這項強力的同化政策所造成的宰製文化,或許是部分的原因;解釋族群意識缺乏強度的另外一些因素,可能是臺灣社會中除了政治權力的分配以外,社會和經濟資源的分配並不以族群意識為主要的基礎。而關於臺灣意識,臺灣意識一詞自7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零星出現在臺灣一些政論或文學評論中,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

7、攻擊70年代早期臺灣文藝作品中的臺灣鄉土意識的勃興黃光國:《臺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第289期,1987年10月版,第10頁。。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在探討臺灣政治文化中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問題時,他分析臺灣政治文化兩大特質,一方面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另方面指出政治體制之民主化所帶來的本土化、臺灣化的傾向隨著轉型期的深化,在反對勢力中的激進人士對政治改革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個別的要求,而是有意識地提出對於臺灣這個國家要有新的認同要求,便是臺灣意識若林正丈:《轉型期臺灣》,臺北:故鄉出版社,1989年版

8、,第211頁。。另一位日本學者松永正義則認為國民黨統治乃是以大中國為認同,與臺灣意識相對應的便是臺灣意識,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便處在互相消長的情況松永正義:《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中日會診臺灣》臺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211頁。。族群意識中之中國意識包涵著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