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ID:29921628

大小:73.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上传者:U-25918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实验前充分准备;实验中合理改进;实验后交流提升这些方面来保障实验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形成严谨细致、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关键词】:实验教学 有效性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光靠我们教学科学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一、实验前充分准备,保障有效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实验操作科学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科学教师必须亲历科学探究,使自己真正地掌握科学基本技能,同时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之前,必须亲自经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方法是否得当,实验时间是否充足,活动器材是否良好,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有序地开展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根据书本要求,设计两个实验。一是蚯蚓对明暗选择;二是蚯蚓对干湿选择,书本要求每个观察时间要持续6分钟,而经过我亲自实验,发现蚯蚓3分钟就能作出选择,所以在学生实验时,时间上就作了调整。又如在教《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一课,由于实验比较简单,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在上课时,准备好材料就进课堂,实验中才发现,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用水太多了,一节课下来大部分的组都没能完成实验,学生在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又枯燥的搅拌动作,时间长了,学生开始失去兴趣,有的小组开始分心,讨论其他的事情,教学秩序开始乱了。课后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用20毫升的水比较适合课堂探究。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1)教师动手制作教具4 首先是平时注重积累,善于收集,就能变废为宝,积少成多,让科学课堂的实验材料生动起来。像那些包装箱子,可能对其它学科来说是垃圾,但科学课上却是研究抗弯曲能力的好材料;还有像一些石头,可能平时我们不会发现它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却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岩石的各种特性,而且岩石这种材料不易消耗,是可以长期保存的材料,教师只有平时注重积累,就能积少成多,不断充实科学实验材料的队伍。(2)学生参与材料准备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材料准备中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一些教师难于组织到位的材料若交给学生,反而能够集思广益。如《做一个生态瓶》一课要用到大量植物、动物,学校的实验室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材料,必须得课前购买。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让学生准备。不过在准备前,教师要给学生一张购买清单指导学生购买,不然,学生的买了材料太杂乱,反而对课堂研究不利。又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用的物品;《磁铁有磁性》中的硬币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实践也表明通过让学生参与做准备实验材料中来,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提高学生研究兴趣非常有帮助。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1)实验小组合作规则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每学期开学初,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方便组长进行管理,也方便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如果有些实验需要两人一组,就要请四人实验小组的组长承担管理任务,安排分小小组及实验过程中的分工问题。如解剖油菜花、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这些实验,就要两人一组,这里的活动开展就需要组长来安排。(2)汇报交流倾听规则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倾听者眼睛要注视着讲话的一方,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有人发言时,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二、实验中合理改进,保证实效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效果不尽人意。而这些课本中的实验也的确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因此,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我们应该有勇气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设计。1、改繁为简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但这些实验只要稍作分析,略加改进,就能达到化繁为简且实验现象明显的效果。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4 《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按课文的实验设计,需要一大堆的瓶瓶罐罐,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水,同时还要保证气球与锥形烧瓶接口的密封性,实验效果还不具有震撼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深。总而言之,复杂有余,效果不足。实际上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用平底烧瓶+橡胶塞+90度直角玻璃导管。实验时用手掌捂、放烧瓶使烧瓶内的空气热胀冷缩来移动玻璃导管中的一段红水。改进后实验效果更明显。2、改拙为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往往有一些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若我们稍微动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与书上的实验相近,但又有异于它的非常有趣的一种新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引起他们好奇、生疑、新鲜、亲近的情绪,引发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我用卡纸做了一只蝴蝶,再在蝴蝶的正面粘上一块磁铁,用纸盖住,然后将蝴蝶放在竖着的小黑板上,背面向着同学,小黑板的后面用另一块磁铁吸住蝴蝶,做成会飞的纸蝴蝶。纸蝴蝶一上一下地在小黑板上飞来飞去,学生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3、改内为外课内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科学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各自的数量,观察研究这些开花植物,学生并没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比如在六年级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水污染”的问题,我们就组织了学生对温岭水污染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实地调查,学生感触颇深,都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渐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实验后交流提升,生成高效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很重视学生实验活动的情况,但是活动一放开后,往往留给交流的时间就少了,所以也造成了学生对交流的情况不重视。根据自己的教学,我整理出能提升交流表达有效性的“三句话”表达模式。即“用,发现,说明。”这三句话进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刚开始学习都还不习惯这种方式,总是不能进行很好的表述。教师就要带着他们一起说,边说边再动手示范一次实验,再请同学复述,几次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非常大,效果很明显。比如在教学空气这个单元时,有的实验学生在交流中这样发言“4 我用两个杯子,一个竖直放入水槽里,一个倾斜放在水里,使水进入杯子罩,发现水从一个杯子跑进另一个杯子,说明空气占用了空间”,“我用一个针筒,针头用橡皮堵住,使劲推活塞,发现空气的体积减少了,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手松开了,发现活塞反弹,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我用两个皮球,一个充足气,一个瘪一点,往地上一弹,发现一个弹的高,一个弹的低,说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越大”,“我用一瓶花露水,打开盖子放在桌上,发现离很远的地方也能闻到,说明空气会流动”。比如在做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学生在交流时就这样发言,我用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铜球不能通过金属环了,说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了。我用铜球放入水里,发现铜球又能通过金属环了,说明铜球遇冷体积缩小了,这样的表达思路更清晰了。经常在教学中这样培养学生表达的方式,课堂上明显发生了变化,一是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也直接关注了实验的材料,关注到了实验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积极对看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作分析,促进了实验的有效性。二是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一改实验归实验,交流归交流,实验时瞎动手,没目的,观察时很茫然,使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总之,为了保障实验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常汝吉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袁远开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64.钱金明《新课标新实验――小学科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5、胡志林、屈春丽主编.《走进科学课---小学科学课例及教学建议》,2006.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