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严复

论译者:严复

ID:299767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7-20

论译者:严复_第1页
论译者:严复_第2页
论译者:严复_第3页
论译者:严复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译者:严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严复与翻译中的“信”姓名年级09级班级英语1班学号外国语学院2011年12月25日论译者:严复摘 要:中国很早便有人专门从事翻译,我国翻译发展的历史更是曲折的认识过程。自古便有象寄之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怎样尽可能的正确的理解原文的全部内涵与核心,让翻译过来的文章忠于原文,这是翻译外文首先应该做到的,也就是古人提及的“信”。“达”是指译文语句的通达顺畅,“雅”是指译文措辞用语的典雅唯美,而“信”则是严复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点,也是前两者的前提与基础。关键字:严复翻译信达雅发展线

2、索1.引言: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界万马齐喑,满清王朝的统治更是腐朽不堪。“面对先进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时任北洋水师总教习的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然而连严复自己都没想到的是真正让他赢得人们长期以来赞誉的并非从《物种起源》翻译而来的《天演论》这本书,而是该书所提及的“信、达、雅”这几个字。”[1]其中的“信”字便是后两者的前提与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从严复的背景及其翻译理论的提出,对“信”的理解和其他两者的关系,进入信息时代后“信”原则所面临的挑战这三方面进行逐一的浅谈。2.1严复的生平背景及其翻译理论的

3、提出严复是中国近代久负盛名的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原名严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早年阅读过《海国图志》、《资政新篇》等传播西学思想的著作,得以开拓眼界,是继林则徐、魏源、康梁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强国御侮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严复自幼对西方文明产生兴趣,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翻译佛经的理论精髓,并结合了自己长期从事翻译以来积累的经验,在《天演论》一书中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翻译理论中的“信”就是指译文必须做

4、到忠于原文的核心理念,译者可以在措辞用语上稍作修饰,但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要义是不容改变的。所谓的“达”既是译文的语句需做到通达顺畅,清晰明了地表达出原文的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做到深入浅出。“雅”,也就是要求译文措辞的高雅,对译文的文字水平要求很高,译文在表达出原文信息的同时还需做到传播外来文化这一点,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严复这三点翻译理论的提出,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对后来我国翻译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2对“信”的理解及与“达雅”两者的关系对翻译中“信”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

5、狭义上看,“信”就是指译文需做到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髓,将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而恰当的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然而从广义上来看,“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实际只须保留一个“信”就已经足够了,当然这里的“信”必须要是全方位的“信”。严复所说的“信”,首先说的是对原文的理解,因为只有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做到“求其信”。他也具体提出了人们在理解原文时常犯的三个通病,“浅尝”、“偏至”、“辨之者少”。实际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即可,只有少数具有浓厚文学韵味的诗词歌赋和散文的翻译才

6、需要做到“雅”。“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首先表达“思想”,当然也附带表达“感情”和“风格”。仅从语言的表达功能来说,也必须在“信”的前提和基础上追求“雅”。例如:“大胡子、大个子的穆斯林毛拉……的发言提纲中,所有汉语词汇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Thebearded,large.FeaturedMuslimMullah...madehisspeechfromnotesinwhichtheChinesewordswerewrittenphoneticallyinArabiccharacter

7、s.”[2]由此可见,“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信”既是忠诚于原文的字里行间,也需要译文忠诚于原文的文体文风,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字里行间的细节,就没有全文整体上的风格。译文须在“信”的前提和基础上达到“达、雅”。2.3进入信息时代后“信”原则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入信息时代后,翻译外文面临着由忠诚于原文到广而告之达到广告效果的转变,“信”的传统理论要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的中国,翻译行业也日趋功利化,人们为了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很多人都忽略了“信”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翻译的多为纯文学作品、

8、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以及宗教宣传品等,要求“忠于原作者”,译者主要向作者和原文负责。进入21世纪以后,商业合同、产品宣传册、新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实用性文件翻译的数量迅速增加,译者的职责是顺应市场,对译文的使用者负责。”[3]于是在这种日趋功利化的世风作用下,翻译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都以能否达到这种预期效果来评价,逐渐使得人们对传统翻译原则的产生了怀疑。这些无疑都对“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信”的原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结语: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对翻译的理解和探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