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

ID:30966775

大小:19.79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代画像石-牛耕图中国农业博物馆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看图片、读材料,回答我国古代原始农业是怎样出现的?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材料一:原始生活采集经济起源:种植经济采集狩猎耕作种植一、农业的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

2、以粟麦为主)河姆渡遗址(以水稻为主)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观察下图思考:农作物的分布在地域上呈现什么特点?一、农业的起源南方(云南米线)北方(兰州拉面)思考:“民以食为天”,中国幅员辽阔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提示: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一、农业的起源五谷稻稷黍豆麦六畜猪马鸡羊牛狗“五谷丰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畜兴旺””五谷和六畜的出现反映了什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五谷”“六畜”的说法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3、一、农业的起源读材料,回答问题: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概括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起源(生产方式):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作物地域格局: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种植规模,出现北粟南稻分布格局。3.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一、农业的起源十二生肖:

4、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请思考:十二生肖怎样分类?它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我国古代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种田不怕多,修坝别怕长”“麦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 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刀耕火种的原始粗放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何谓精耕细作:指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

5、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就是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概念阐释〗理解精耕细作概念后,结合教材本课导言部分请回答: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影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有何优点?合作探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条件1.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农学知识理论的总结,农学著作北魏《齐民要术》等。2.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农具和灌溉工具)3.水利设施的完善4.生产技术的提高:作物品种的培植与改良,施肥,间作套种,轮作

6、一年两熟等。5.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生产力的进步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铁犁头、铁镰刀青铜农具犁壁请你说出以下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农具?(1)耕作农具的进步思考:说说这些农具有何改进之处?提示:材料、动力、种类方面,反映生产力的进步。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工艺的变化:打制——磨制——冶炼、铸造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1)耕作农具的进步(2)灌溉工具的改进桔槔辘轳翻车春秋战国阅读教材第二目P3页,列

7、举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史实出现时间主要工具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曹魏时期(三国)唐代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耒、耜铁农具、牛耕翻车曲辕犁和筒车(3)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2011-01-29日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

8、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节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阅读教材第三目P4-5页,列举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成就,探究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期水利设施水利著作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远古时期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阅读教材第5页,思考: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