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

ID:31050217

大小:7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6

上传者:U-991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探索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苏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为苏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6年苏北实现GDP1.81万亿元,是2011年的1.69倍;在全国283个设区市GDP排名中,苏北五市全部进入前一百。2016年苏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5、1.51万元,是2011年的1.55和1.64倍。二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徐州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淮安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盐城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等有序推进;苏北现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34个省级开发区。三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动能加快转换。装备制造、汽车、轻纺、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苏北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11年的1.94倍,盐城韩资工业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和宿迁食品产业园进入全省134家制造业特色园区前十名。四是城乡建设加快推进,社会面貌不断改善。2016年苏北城镇化率达60.7%,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功能H益增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小城镇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农村饮水、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新一轮农村实事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五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富民成效显现。徐州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连云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淮安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盐城荣获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市、绿色化示范城市;宿迁市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人 居环境奖。六是“四项转移”成效显著,共建园区扎实推进。过去5年,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2471个,总投资19594亿元。苏南苏北园区共建加快推进,38家共建园区开发建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45亿元,其中苏南等合作方注册资本达27亿元,共建园区已成为南北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困难挑战无论是从自然条件还是从发展基础来看,苏北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传统行业占比仍然很大,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固定废弃物排放量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多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生态系统功能下降。三是区域创新驱动能力不足2016年苏北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4%,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省的11.7%。四是富民增收任务仍很艰巨2016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达到60225元,仅为全省的63.22%、苏南的44.7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2万元,低于全省的3.21万元,也低于全国的2.38万元。五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苏北5市铁路密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苏南的40%,铁路人均里程数不到全国的一半,尤其是高速铁路严重滞后,2016年苏北单位土地而积拥有高速公路为33 米/平方公里,分别为全省和苏南的77%、49.7%o思路举措从苏北地区所处的阶段和方位来分析,区域发展面临的背景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在环境约束持续加大和要素价格持续上升的前提下,依靠低成本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模式难以为继;三是在内外部需求持续不振的背景下,一味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立足苏北自身优势,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两聚一高”的日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富民增收为基本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主要抓手,扬优展长、扬长补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强富美高”的新苏北。第一,强化空间管控,完善功能定位一是细化主体功能区。以乡镇为空间单元,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强化生态功能保护导向,将限制开发区域中的部分农产品主产区调整为生态功能区,将乡镇(街道)细化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四类。二是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生态空间格局、产业空间格局,实现总体战略与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与自然本底、短期计划与远景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完善空间治理体系。探索空间规划管理交叉部门职能整合,强化空间用途管制,科学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县域空间单元国土开发利用强度分类管理。第二,加强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系统 一是提升生态体系功能。严格保护森林公园,推进沿河、环湖、沿路生态绿廊和环城林带建设,加快沿海地区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创建一批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构建森林生态廊道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重点河流湖泊实施“一湖(河)一策”。加强沿海化工园区、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推进沿海滩涂资源围星开发工作。二是提高生态治理水平。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淮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南水北调、通榆河清水廊道建设。实施苏北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三是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健全覆盖流域和市县乡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行业。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入实施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行动,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激励约束考核机制。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绿色经济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传统模式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动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技引领作用,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干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污染治理等技术改造。三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苏北地区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四是加快发展高效牛态农业。加大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绿色食品、有机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业,实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农产甜加工集中区,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生产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第四,建设宜居城乡,提升发展质量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打造生态空间开敞、城乡风貌各界、紧凑型网络化的城乡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城镇,建设绿色建筑,发展低碳社区。二是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将高速铁路建设作为主要突破口,加快连盐、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徐连等项目建设,推动苏北迈入“高铁时代”。完善苏北地区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区域性快速公路建设。推进连云港港、盐城港、京杭运河枢纽港扩容提升工程以及深水航道、干线航道建设,完善港口现代集疏运体系。强化机场功能,推动航空提档升级。三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带宽扩容工程,大力推进“光网江苏”提升行动,加快部署千兆高速光纤网络,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城乡深度覆盖。四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适应绿色发展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运处置等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五,坚持聚焦富民,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一是大力促进牛态富民。利用“生态+、旅游+”模式,大力发展苏北乡村旅游等业态,培育发展休闲度假、科教科普、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农庄,进一步壮大农产品深加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进扶贫攻坚。聚焦重点片区,实施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重点推进生态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增强“造血”功能。探索有利于经济薄弱地区、低收入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权益分配机制。三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共享合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建立健全生态养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政策建议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配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破除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打造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新架构,切实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思想通道和制度通道。健全三大机制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淡化GDP指标,强化产业发展质量、生态空间管控和牛态治理成效、富民增收等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设计分类评价体系。二是健全牛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省级牛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加大对苏北湿地、林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牛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牛态补偿。三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木参与牛态治理、修复,促进牛态经济发展,研究设立苏北绿色发展基金。完善配套支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研究推动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做到省级财政对苏北的支持力度不减,确保苏北地区财力与全省平均水平同步增长。土地支撑方面,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政策,严禁向落后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项目提供土地。人才科技方面,继续做好苏北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创业领军人才、发展特聘专家等苏北专项,扶持苏北建设一批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搭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屮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向苏北转化。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省级帮扶服务。研究推岀支持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创新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拓展区域合作内容与方式,鼓励引导省内企业、高校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苏北绿色发展。创新行政管理体系。鼓励支持苏北各设区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根据自身主体功能区定位,重新配置职能,相应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开展市县两级试点。支持宿迁市开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先试试点,鼓励苏北各设区市在县级层面开展试点,重点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园区生态化改造、生态修复保护等方而开展试点示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