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

ID:31178829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上传者:U-9951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_第1页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_第2页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_第3页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_第4页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巧妙切入方能游刃有余  如果说阅读课文如同解牛,那么教师就应该是庖丁。  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伶官传序》,头绪复杂,史实众多,在一节课里处理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翻阅《疱丁解牛》,目光扫过其中的语句:“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动,我不也应该找准一个进刀的??,才能在复杂的“牛体”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吗?  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  踏着铃声,我走进课堂。  我在《疱丁解牛》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  我提了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年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莫名其妙,怎么出这样怪问题?学生多少有点奇怪,有人脸上露出惊疑之色――我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学生紧张着看书,可有几个人看着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请学生看注释,再请他们推算。  虚惊一场,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注释1明确写着李存勖的生卒年代(公元885―926年)。结果很快出来了:908年是24岁,912年是28岁,923年是39岁,926年是41岁。5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学生在字句中寻觅,时而低声交换着各自的看法。班级被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笼罩着,学生的讨论热烈而不失秩序。  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我好像看见一把无形的牛刀正顺利地解剖着文章。  过了一会儿,讨论的声音渐渐减弱。一学生指出了:24岁时,庄宗接受三矢,继承先父遗志。我立刻让学生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在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一位英姿勃发、战场上勇往无前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让其他学生变得兴奋起来。结合注释,又有学生指出:28岁时庄宗“系燕父子以组”(灭燕);39岁时“函梁君臣之首”(亡梁),不久之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儿我引导学生得出,庄宗从受父遗命到建立后唐。经过了整整15年。  这里,我简单地插说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的情况。让大家接着找出41岁时发生的事。  一学生完成了任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请一位声色淳厚的学生,用缓缓的节奏,读:“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   课堂上一片寂静。在凝重的气氛中,我让学生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在这无声的寂静中,学生心潮翻滚。我不失时机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  水到渠成。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就这样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接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呼应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课文到这似乎可以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快响了。我要让课文在高潮中结束,我要在结束前再掀起一个波澜。出其不意,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是为什么呢?  一石击水,浪花四溅。涣散的心神重新聚拢。短暂的紧张思考,学生找到了作者行文目的之所在:借古讽今。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名称“盛世”,但其实已经危机四伏。祸患常积于忽微,难道不应该及早注意,防微杜渐吗?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固然不像庄宗那样溺于伶人;然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逸豫可以亡身”,难道不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吗?作者写这篇文章,分明是痛恨当时统治者的“满”“逸豫”和溺于奸邪小人,希望他们从庄宗那里吸取历史教训,这在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我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个发人深省的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在深深的感悟和警策中,我下课了。  教学反思:5   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使师生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能用一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轻松顺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课文的切入点,选择好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让学习活动变的简单快乐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很多语文课千篇一律:作者介绍,重点字词,段落大意,关键语句,主题思想。看似环环相扣、条分缕析,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就失去了兴趣,提不起精神。如果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各不相同的切入点则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充满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入点就是一篇课文中最能起到“牵一点而动全文”作用的那个点。这个点不仅仅是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作者,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的内容,如文章标题、作者行文思路、文中的矛盾,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借用“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5 的阅读教学顺序。抓好切入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它既可扎实地实施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又能使教学双方轻松主动、趣味丛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  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停留在字义的层面,过于强调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的落实,而把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肢解为一个个的字、词、句,肢解为一个个枯燥的语言零件,这是很残忍的学习过程。我们把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鲜明的个性忽视了,把古人博大的思想和卓越的智慧忽视了,把文言最简练优美的语言忽视了。其实,文言文的教学完全可以适度淡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机械的教学目标,通过巧妙的切入,让学生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食粮,理解把握文章内涵,以形成和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