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

ID:3127037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_第1页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_第2页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_第3页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高考阅卷看作文备考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3年高考湖北语文评卷工作。这次阅卷经历不仅使笔者近距离了解到高考阅卷流程及评分标准,更对高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体会。特别是暴露出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在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中予以重视。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物,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一材料内涵的丰富过程,也是“方圆”两个词由本义向比喻义、联想义扩展的过程。抓住“方”或“圆”或者“方与圆”,阐释什么是“方”,或什么是“圆”,或什么是“方与圆”,符合题意。论证为什么要“方”,或者为什么要“圆”,或者为什么要“方与圆”,或者反其意而论之,也符合题意。  写人记事,呈现“方”或“圆”,或者“方与圆”4的形成、变化、是非、优劣等,符合题意。围绕“方”或“圆”,或者“方与圆”抒写情思,也符合题意。  抓住“上善若水”议论(或记叙、抒情),能与“方圆”有机联系,也是符合题意的。  【备

3、考建议】  一、审题要“准”  1.整体把握材料题旨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材料的主体和关键出发,整体观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材料中,关键词“方”、“圆”各出现了5次之多,整则材料都是对“方圆”的解说,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说,关键词“方圆”就是隐含在材料中的一个话题。因此,写作必须围绕“方”或“圆”来展开。笔者在阅卷中发现,有不少考生未能从整体把握材料题旨,触及个别词句就草率下手或断章取义,从而导致题意偏离。如有考生由材料中“各得其妙”一词联想到人生中的“人尽其才”,进而孤立地谈“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有考生由材料中“上善若水”一词出

4、发,就“善”论“善”。  2.细致剖析材料信息  审题时,考生在整体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细致剖析材料信息,理清材料思路,挖掘材料内涵。材料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人手,引出“方”和“圆”两个关键词。而对“方”和“圆”内涵的阐释又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考生通过材料中“人生也是如此”中的“也”字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一方面是“器物”上的“方圆”,另一方面是“人生”中的“4方圆”。此外,通过材料中“人生也是如此”中的“此”字,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器物”上的“方圆”还是“人生”中的“方圆”,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材料中提到的“方圆之用,各得其妙”。分析到这一步,大体的立意思路就出来了

5、:既可写“器物”上的“方圆”,也可写“人生”中的“方圆”,还可把“器物”上的“方圆”与“人生”中的“方圆”结合来写。当然,如果单纯写“器物”上的“方圆”不容易写出深度,所以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人生“方圆”的内涵:若“方”为“刚”则“圆”为“柔”,若“方”为“坚守”则“圆”为“变通”,若“人世”为“方”则“出世”为“圆”……  二、题意要“点”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示文章的题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对于考场作文而言,点题非常重要,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均应该适当点题。有时候,点题与否,分数甚至有“天壤之别”。正如某省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说的:“有时

6、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高考样卷中有一篇作文《各适其才》,文章主体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由于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提到“方圆”一词,最终被高考业务组专家认定为离题作文。高考业务组专家给出的分数为:10+15+0=25分。而另外一篇文章《天生我材必有用》,尽管文章主体部分用例重在阐明奋斗与坚持,显得游离牵强,但是文中提到了“方圆”,高考业务组给出的分数为:18+19+4=41分。  三、分析要“透”4  高考中,大部分考生选择的文体还是议论文。对于议论文而言,除了

7、上面两点要求外,还应注意分析要透彻。议论文的论据在使用上不仅要与观点相契合,而且要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具体的阐释论证,做到二者“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从某种程度上说,“议论”就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若没有充实透彻的分析议论是不可想象的。阅卷中,不少考生所写的议论文停留在对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叙述上,缺乏深入分析,导致内容空洞。这突出表现在一些“模式化”的写作上。如开头一段,中间三段文字每一段开头罗列一个“貌合神离”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之下叙述一个事例,结尾一段伴以“蜻蜓点水”的几句议论。这样的作文,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