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

ID:3127231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_第1页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_第2页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_第3页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_第4页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普通高中“择校热”长期存在的认识与应对  近年来,择校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择校热”的争端已成为聚讼之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主要聚焦在法律赋予的“就近入学”原则是否合理上,而对于普通高中来说,择校问题虽没有法理上的争论,但也表现出了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择校的普遍性。二是择校形式中存在不公。我国普通高中择校主要有以分择校、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三种形式。就目前形势而言,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会在短期内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各种形式的择校热潮会长期存在。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长期存在的择校热潮?怎样在合理利用这股热潮时处于有利地位?以此进行如下探讨。  (一)不断呼

2、吁政府部门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4  教育均衡实质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思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而目前教育政策加大的学校间差距,演变成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与大量一般高中、民办高中资源严重不均,这不利于正常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择校热与择校问题的长期存在。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在呼吁:应该以县区为单位,统筹所有的高中择校费,按一定的比例返还部分资金给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剩下资金则全部补贴给其它薄弱高中。这样不仅

3、可以防止削弱重点高中与示范高中的办学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另外,还可以鼓励重点高中对薄弱高中的兼并,选派名师到薄弱高中教学,建立名师的流动机制,而薄弱高中也定期到名校听课、观摩、交流与学习,让学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努力增加学校自身的吸引力  1.在办学过程中打“特色教育”品牌。每年的招生时节,是每所学校战略重点阶段,而如果仅是依靠政策性的划归,城郊及乡镇的学校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虽然有学生志愿的帮助,但事实上对于这些学校来说,更多的学生挑学校,很难自主挑选优秀的学生。这时候,弱势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自己办学过程中体现的“特色教育”

4、呈现给学生和家长,打响品牌,使家长和学生认识不同学校间的文化、风格、办学特色的差异。而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必须明确本校的特色项目所在,让家长、学生从盲目追求名校,转变到明智追求适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学校,促进学生的特色成长,回归到教育的基本意义。所以说,学校的特色办学一方面可以给予适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天赋,并使得他们选择一个值得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另一方面,特色办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帮助学校自主地挑选优秀的学生,从而在招生、办学过程中化劣势为优势。  2.在学生培养中走“多元智力”路线。教育

5、追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适合的、更良好的环境,所以优秀的学校必然是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从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九种能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4识到个体在智力方面的多样性、多重性、立体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判断学生在入学之初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在校学校期间不断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如何让他们学有所得。因此选择上什么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人生的起点,而不是前途的终点,而使得学生入学后

6、不断迈向美好前途的过程就需要学校的不懈努力。所以,我们说,判断一所学校好还是不好,应该看它是不是适合学生,和学生学习起点是否相一致,是否最适宜孩子发挥潜能,调动、激发他们尽可能多的智力,能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贯彻“多元智力”理论需要学校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决策判断,更需要学校全体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教学方式方法。  3.在师资建设中树“一专多能”意识。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优质发展的关键,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优质办学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的学生,他们信息来源广泛,知识比较庞杂。而推进教师“一专多

7、能”发展正是根据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而提出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有效手段。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广博的知识为之奠基。因此,老师们不能只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应引入他田之水,为自己注入活水,从而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折射出个性化的魅力。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4。只有富有个性、一专多能并且善于创造的教师,才会在拥有足够知识量的基础上,把握住教育的契机,给学生以知识的滋润、智慧的启迪、能力的培养、真善美的

8、熏陶,使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最有利于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