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

ID:32362662

大小:758.0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2-03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_第1页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_第2页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_第3页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_第4页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①高圣平摘要:现行法严格限制农地金融化,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客观需要促使各地开展不同类型的农地金融化的地方探索,为下一步的制度发展提供了可供分析的样本。农地的金融化是农地财产属性的题中之义,无论是否承认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都不影响农地的金融化。在制度重建时应注意到农地抵押的特殊性。农地抵押权人只能是融资机构,不能是自然人和一般企业;农地抵押人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须经过发包人同意,也无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农地抵押权的设定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且登记是其生效要件;农地抵押权的实现不能以折价的方式,可以采取强

2、制管理的方法,将相应农地转包或出租,并以该收益清偿债务,清偿完毕时即归还农地予抵押人。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金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强制管理作者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100872)。一、问题的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①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涉及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其中,商业性金融是市场化趋势下的自然选择,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商业性金融的地位日益重要。②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于严格的① 本文为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

3、究一般项目“金融担保创新的法律规制研究”(12SFB203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法律保障研究”(13JZD012)阶段性成果。①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1页。②参见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0—24页。·147·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金融抑制之下,①以担保贷款为特征的商业性金融在农村举步维艰。诸多研究表明,缺少担保物是造成农村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担保物能在一定

4、程度上减轻信贷市场上信用授受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部分解决商业性金融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难题。③在我国农村,农户拥有的财产主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及其占有范围内的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最为重要。④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金融化为核心的农地⑤金融化也就成为农村金融深化的一个路径。农地金融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担保财产而发生的信用授受行为的总称,具有聚集资金、分散风险和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⑥虽然农地金融化包括了农地抵押、农地信托、农地证券等各种外在表现形式,但农地抵押是农地金融化的核心和基础,农地信托等其他农地金融产品

5、均在农地抵押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因此,本文以农地抵押化为核心论述农地金融化。⑦不少学者认为,农地承载社会保障功能,一旦金融化,农民就面临丧失承包地的风险,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进而危及社会稳定。⑧基于此,我国制定法上一直限制农地的金融化,农地被长期排斥于农村金融体系之外。①参见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兼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研究》2010年第6期;王曙光、王丹莉:《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财贸经济》2008年第12期。②参见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

6、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李树生、施慈洪:《论金融本质与农村金融创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兼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研究》2010年第6期。③参见史跃峰、赵黎明:《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土地流转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④参见高圣平、刘萍:《农村金融制度中的信贷担保物:困境与出路》,《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⑤在本文中,农地仅指农用地,即承包地(用途视角)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视角)。但就文义而言,农

7、地是农村土地的简称,在用途上,包括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和农业生产用地(承包地);在权利形态上,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不能转让,也就无法金融化,本文不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金融化更为复杂,政策演进和制度创新亦须更谨慎。为使论述相对集中,本文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金融化为核心而展开。⑥参见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第3页;曾庆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趋势下农地金融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8、年,第16页。⑦为行文方便,本文同时使用“农地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术语。⑧参见黄祖辉、王朋:《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