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放光芒

生本教育放光芒

ID:32390140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4

生本教育放光芒_第1页
生本教育放光芒_第2页
生本教育放光芒_第3页
生本教育放光芒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放光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本教育——激活生命,彰显魅力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闫翠兰067399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切围着高考转”“高考考什么,平时就教什么”的现状。于是乎在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就有很多老师用高考的路子开始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了。什么成语、病句、什么文言实词、什么诗歌鉴赏,种种小专题就围绕课本或脱离课本展开了。学生没有深厚的语文基础,活生生地被老师套在了高考的这架“马车”上。各种分析方法,答题套路就像理科的公式一样,牢牢地套住了学生们的大脑。升入高中没多长时间,学生对高中语文的那点期望和兴趣就

2、开始萎缩和麻木,感觉自己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丧失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失了语文素养,。在学习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觉教学中过度的束缚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内容变成了“白开水”,平淡无味不说,反而感觉语文的学习与自己生活没有关系,就像在“吃没有任何营养的东西”,只是为了迎付考试的需要罢了。课堂上看不到学生开心的笑脸,听不到他们动人的话语,有时候作为老师自己都感觉味同嚼蜡,身心懈怠。自从参加承德市生本

3、教育培训以来,在研究高考阅读、写作、鉴赏能力的同时,深感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组织和自觉尝试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语文的教学实践之后,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变得活跃了,学习效果也明显发生了改变。“生本”渐渐让学生和我都小有成就感,现在的语文课刚下,有的学生就开始问:明天我们干什么啊?“生本”为我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她解放了师生双方的思想,践行“乐学善学”,真正让语文生动了起来。四人小组的建设,为“生本教学”搭建了稳定的交流和提升平台。根据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一切依赖学生”的行为观

4、,我把全班同学根据成绩、兴趣、优势等因素分成了11个学习小组,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范围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定组长,组长们合理挑选组员。然后统一进行小组长的培训,最后班委会和小组长们共同制定了“周总结,月评价”的评价激励措施。四人小组的建设为前置性学习和课上讨论等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小组检查和督促学习及学习问题的反馈又为老师的备课和指导提供了针对性非常强的依据。所以,小组在生本教育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三步走”的学习流程,充分体现了“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的理念。4对于

5、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更不是老师“挤牙膏式”的一步步引导。所以根据生本理念,设置三个学习流程,即:前置性学习——小组讨论——课上展示。在布置前置性任务时,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抓手,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独立去探究知识本质,去深入文本,既摆脱了老师导学案的死板束缚,又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让他们乐学,学有所获。例如我在教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布置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1、阅读文章,

6、说说你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什么新的认识?2、你能在翻译文章的过程中分类归纳出重点的文言知识吗?然后放手给学生自学。课上时,先由小组内部交流自己总结出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等,通过交流,互相讲解补充,这样大部分的重点知识都通过自学和小组解决了。然后小组里再把存在疑难的地方汇总出来,课上在班级交流,学生们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就出来点拨了。有趣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争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说“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只表现了他的勇敢,智慧并没有体现。争论最后还是由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从两国相交不斩来使

7、的角度确定了蔺相如的大智慧,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兴趣盎然,收获颇深。两种角色的并存,刺激了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和表现欲,从而实现了学生作为“人”的教育和发展。自古以来,学生的角色好像天经地义就是学生,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枷锁束缚下,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奴隶。学习不是主动探求,而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可是生本课堂全然不是这样,通过老师的简单布置,学生有了前置性任务,这任务就像一个难关需要他攻克一样,因为要小组交流,因为要班内展示,所以他要像对待自己的一份事业一样尽

8、心尽力,所以他会全身心投入,想办法完成。这样独立学习的过程他是作为学生的身份主动完成的;而到了小组交流和班级展示的环节,他要站出来,走上去,作为小老师的身份去说,去讲,去展示。在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交换中,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和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本人也收获了过程的美好,享受了奋斗的成就感,所谓过程大于结果就是这样的吧。例如我在教授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时,根本没去讲词的内容和感情,而是布置了一个这样的前置作业:模仿苏轼的定风波,结合高中生活实际,自由创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