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

ID:33040972

大小:60.9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9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1页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2页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3页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有儿簋释读及相关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兒籃釋讀及相關問j(首發)黃錦前河南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2005年5月,河南上蔡縣郭庄干•金鼎1號春秋楚墓出土一批青銅器,部分有珍貴的銘文,其中一件有兒篦的銘文,對於過去銅器銘文中有爭議的問題的認識或有幫助,這裏試作淺談,不當之處,尚請方家指正。該器銘文著錄於吳鎮烽《商周金文資料通鑒》第05333號。其内底鑄銘文37字(又重文2),作:隹(唯)正十月初吉丁亥,嗽(陳)渔公之孫有兒自乍(作)爲其j僂泼(K),用宫(享)用祀,以梏谿(釁一眉)壽,口(其)子二(子子)孫二(孫孫)永保用之。這裏著重要討論的,是銘文中“疽”字的讀法及其相關問題。該字原篆

2、作,吳鎮烽將其釋作“疽”,當無問題。但將其讀作“桓”,謂該銘的“陳疽公”即“陳桓公”,則未必。下面我們試作辨析。首先,該器的時代,吳鎮烽定爲春秋早期,恐失之過早。該器的器形目前尚未公佈,但據有關報導可知,其形制係方座篦。從其銘文字體來看,整體似春秋中晚期風格。其中某些文字如“期”字寫作“口”,就目前所見,一般皆係春秋中期偏晚以後的寫法。此類格式(“XX之孫”作器)的銘文,目前所知,一般也皆在春秋中期偏晚以後爲該墓岀土的可能屬墓主所有的幾件競氏有銘銅器,我們曾據其形制和銘文風格,推定其時代約在春秋晚期前段2。同墓還岀土有兩件曾侯與的器物(壺、浴缶各

3、一),其時代約在春秋晚期後段。此外,該墓還岀土有帘“吳王”、“許公”等銘文的銅器。發掘者認爲,同出的它國器物,可能係這些國家的貴族助喪的嵋器。因此,有兒籃的時代,應與上述銅器時代相距不遠。該墓的時代,發掘者認爲,從隨葬品和積沙內的陶器碎片看,約爲春秋晚期至戰國初年之際。綜上所述,有兒篦的時代,當不早於春秋中期偏晚,似以定在春秋晚期前段爲宜。據文獻記載,陳桓公的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54年至公元前707年,陳宣公在位的時間,自公元前692年至公元前648年。銘文曰器主有兒乃“陳疽公之孫”,則此陳疽公的具體身份,究竟是陳桓公還是陳宣公呢?從年代上來講

4、,二者皆有可能。其次,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就目前所見,兩周金文中的“桓”字,或寫作“口”、“速”,而未見有寫作“疽”者。相反,金文和楚簡中卻有“宣”寫作写亘”的例證。如曾侯乙鐘三十六之“宣鐘之在晉爲六墉”的“宣”即寫作“疽”爲清華簡《繫年》中“周宣王”的“宣”亦寫作“疽”S而齊桓公、趙桓子、处聲桓王的“桓”均寫作“口”5。叔夷鐘銘Fh“有共于蚤武靈公之所,蚤武靈公……6"過去學者多將“沆”讀作“桓”J其實該字亦應讀作“宣”。“宣武”,威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仲尼曰:'靈公汙,晏子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儉。君

5、子也。'”吳則虞《集釋》引劉師培《校補》云:“'宣'與'桓'同……《爾雅•釋訓》:'桓桓,威也。‘《廣雅•释訓》:'桓桓,武也J"綜上,我們認爲,篦銘的“疽”,應讀爲“宣”,陳疽公即陳宣公。由此,我們對疽子孟姜壺的“疽”字的讀法,亦可重新加以審視。自晚清以來,學者多讀“疽”爲“桓”,謂“疽子”即《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田桓子”。最近,陶金據清華簡《繫年》等,認爲壺銘的“疽”應即“宣”,“疽子”即“宣子”,而非傳統認爲的“桓子"爲璽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爲,此說應該是正確的。但他認爲“宣子”即陳僖子之子宣子其夷,則失之過晚。李學勤主張壺的年代應提早至

6、春秋早期、可能是正確的。最後,再簡要談談籃銘中“以梏眉壽”的“梏”字的訓釋。“梏”,《說文》:“告祭也。”《集韻》:“禱也,告祭也。”金文屮常見的“用来壽”,辭例與之近似。在金文中,與之用法類似的還有“綏”字。如沈子它篦蓋銘曰:“用绥公唯壽。””者丢縛、鐘銘曰:“綏安乃壽。"“綏”亦應訓作“告”。《書•大誥庆“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綏予Fh'無處于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書•盤庚下》:“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衆/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尚書說•盤庚中》“我先后綏乃祖乃父”:“綏,告也。”1李學勤:《春秋南方青銅器銘文的一

7、個特點》,載馬承源主編《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淪文集》,香港:香港兩木出版社1997年;後輯入氏著《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16-121頁。2拙文:《郭莊楚墓出土競氏有銘銅器試釋》,待刊。3集成2.321。4見於笫3號簡,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圖版,第40頁、釋文與注釋,第136頁。5分別見於第20、111、119、126號簡,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圖版,第49、95、

8、99、102頁,釋文與注釋,第144、186、192、196頁。第127、135號簡的“陽城疽定君”之“疽”,整理者讀作“桓”(圖版,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