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

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

ID:33921173

大小:174.6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1

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1页
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2页
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42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洪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簋”铭文的“公休”,或可读为“扬公休”,这种释读涉及上古音鱼部字与月部字的相通,鱼月相通属于“例外音变”。文章试图利用文字学和音韵学成果对此种现象进行解释。关键词:鱼部字;月部字;簋铭;金文中图分类号:K22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1)03-0242-03字与字右半所从同,不排除误书的可能。但是“一、簋铭

2、文“公休”的释读簋”铭文上“”字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来关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在《文物》2009年第2期以往的释读。张光裕先生读“”为“设”,从语音上上发表《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公布并研究一件讲没有问题。“”从“埶”声,“埶”“设”都是月部私藏的西周早期簋及其铭文。铭文4行34字,张先生字,且古文字资料中确实有不少“埶”读为“设”的例释读的铭文内容如下:子,详可参看裘锡圭先生《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唯八月,公殷年,公赐贝十朋,乃命司“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一文。②但是“设王休”三族,为

3、室,用兹簋,公休,用作祖乙尊彝。的说法却是罕见,不但古文字资料中没有,就是查阅传铭文基本上没有生僻字,用语上也都是金文常见套世文献,也没有相同的用例。而金文通例,常在王或公语,所以大致可以通读。其中的“”训为“夷”、行赏后,做器者要颂扬王或公的美德,辞例是“对王“平”,“公殷年”乃以事纪年,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休”、“扬王休”、“对扬王休”。据学者研究,单用值。我们要讨论的是“公休”一句中“”字的释“对”或“扬”,其年代往往属西周早期,甚至属晚商,读。字上部右半从“丮”,准确隶定应作“”,我们这少量属西周中

4、晚期;“对扬”连用,其年代偶有较早的,里袭用张文。但大量的属西周中晚期。③“簋”属于西周早期时器,“”字从“埶”从衣,金文首见。金文中有“”我们认为铭文的“”字或许就应该读作“扬”,“公字,用法有“种植”、“树立、建树”等。如中方鼎“休”即“扬公休”;同样,中觶器铭上的“王休”也于宝彝”,《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注释:“其事植铭于宝读作“扬王休”。“”从“”声,“”是月部字,彝,即铭此事于宝彝。”中方鼎还有:“省南国贯行王“扬”是鱼部之阳声韵阳部字,而古文字资料中不乏鱼居”,注释:“建立、建树”,这

5、种用法的还见于中甗部字和月部字相通的情形。“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居在曾。”此外,中觶器铭二、古文字资料中鱼部字和月部字相通情况上还有一见,辞例如下:“中王休,用作父乙宝尊彝。”《铭文选》注释:“中王休,中称扬王的赏赐之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中不乏鱼部字和月部字相通美。,字形为树蓺之蓺,按金文通例,应是扬字,的例子,我们进行了较为穷尽式的搜集,包括一些学者可能是字的误书。”①按,“王休”金文仅一见,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YY02)。作者简介:洪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历史文献学博士

6、,研究方向:中国古史与古文字。①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7页。②裘锡圭:《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载《东方文化》第36卷,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8年。③虞万里:《金文“对扬”历史观》,载《榆枋斋学术论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95页。簋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243像裘锡圭①、大西克也②、冯胜君③、白于蓝④等先生在“”。“丮”是月部字,为加注的声符,“”为双声文章、著作中提到过的,这里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标字。战国古文字资料

7、中,鱼部字和月部字相通的情形亦注说明。不少见。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铭文中姑洗律的甲骨文“作”字写作、等形,又作、,“姑”字写作“”“”等形,从“害”声,姑在鱼后一种写法吴振武先生认为是加注声符“丯”的“注音部。郭店简《五行》:“不以小道大道,简也。”郭店形声字”⑤。“作”上古读音在鱼部之入声铎部,“丯”简《尊德义》:“不以嗜欲其仪轨。”楚帛书乙:“东为月部字。国有吝,□□乃兵,于其王。”简文的“”“”甲骨文表示“灾害义”字写作、等形,释作均读为今本的“害”字。上博简《诗论》:“吾以《“”,辞例为“有”“亡”等,“

8、”即“害”覃》得袛之诗,民性故然。”“夫之见歌也,则以之表义初文。⑥裘锡圭先生认为甲骨文“”即秦简中绤之故也。”“《采萭》之爱妇□。”简文的“”“萭”“”字的表义初文,所从之“禹”具有表音作用。上均与今本的“葛”字对应。古禹为于母(喻母三等)鱼部字,害为匣母月部字,按古文字资料中,“戟”字有写作从“各”声的,如照“喻三归匣”说,二者声母读音相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