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

ID:34676944

大小:5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9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_第1页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_第2页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_第3页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_第4页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国情怀”地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传统文化;爱国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档实用标准家国情怀

2、虽古已有之,却一直有实无名,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才真正兴起。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开始自省和奋起,家国情怀思潮应运而生。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社会没有宗教的外在超越,更多依靠的是一种“人文信仰”。家国情怀以一种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种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阶级和阶层、政党和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一、何谓“家国情怀”关于“家”,《说文解字》曰:“居也。”[1]关于“国(國)”,则曰:“邦也。”[1]280关于“家国”,《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讨伐殷纣王曰:“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

3、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2]“情怀”是一种感情,一种心境,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从字意上来看,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人)对国、对家的一种思想心境,没有家,哪里的国。人不是浮萍,当我们在关注“小家”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大家”之国;当我们在建设“大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温暖的“小国”之家。“家国”一词由“家”与“国”两个基本对象构成。国大家小,“国”即“国家”,《尚书·金縢》载周成王语曰:“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论语·季氏》

4、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里的“国家”应是当时的诸侯国,是城邦的意思。到了孟子,连横合纵、国破家亡,此时他论及“国家”就更多了,尤其是他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谓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用《大学》来表达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政治层面来说,国家有多重内涵,包含祖传国家、公共国家、阶级国家、官僚国家、寡头国家、朕即国家和宗教国家等等。[3]欧美学者多采用克斯韦·伯的关于国家的定义:“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合法垄断了武力(暴力)

5、使用权的”组织。[4]可以说,国家与国,两者没有实质区别,都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国家”更偏向于政治范畴,是一个政治场合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包含了一定的领域和人民,这与马克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的“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国家概念,其强调的“区域”和“公共权力”是一致的。[5]关于“家”,“豕之凥也”[1],俗语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余光中说“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6]可见,“家”浓缩了母亲、父亲、亲人、故乡的无限情感和思绪,是人类社会

6、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依靠,无家则无根,无家,就是游子,没了温暖和喜悦。综合来看,“家国”文档实用标准一词政治色彩较弱,含义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积淀形成的。首先,它源自古代士大夫阶层对自我圈子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感。绝地天通,巫瞽分离,春秋战国之际,学术不断下移,普通的国人与百姓开始形成以钻研文化知识的小团体,一般称作“士”阶层。士阶层以读书为主,惠施“其书五车”是士的代表人物。士有着独特的人格意

7、识,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都是这种人格的反映。其次,贵族没落,士阶层崛起,不仅导致了士与其他阶层的分化,还影响了士与士之间的关系,士的共同体意识开始上升,沾沾自喜,他们以文会友,其他人被排斥在外,有着某种优越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就有这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得以强化,玄学就成了士族文人孤芳自赏的代名词。士大夫赖以安身立命的立德、立功、立言,在魏晋社会根本施展不出来,于是“穷则独善其

8、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拿名教来遮掩,玄学家们“辨明析理”开始营造起来一个远离现实、抽闲虚玄、相对封闭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王朝更迭、民族战争,遗民旧臣怀念前朝,不忘故土,不忘国家,把家国情怀由内而外推上了台面。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柳宗元“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韩愈“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